记者 陆海银 阮瑞雪 张渝
北京时间5月13日14时,离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上课铃声敲响还有半个小时,但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陈杨已经通过微信视频和曾经的学生探讨了许久。
“陈老师,学校下午快上课了,我就不打扰您了,下次见。”视频里的非洲小伙马姆马斯·莱奥纳德用中文与陈杨告别。这位非洲小伙来自坦桑尼亚,2019年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目前从事建筑行业。
非洲留学生回国之后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保持频繁联系是常态。该院教师把这样的交流方式亲切地称为“非洲热线”。
“非洲热线”源起于一次跨国合作。2016年,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人才培养目光投向全球,实施高职教育国际合作CEC新模式。该模式由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内外企业和国外教育机构三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这一举措打开了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办学的大门。“2018年,坦桑尼亚联合建设国际有限公司与我院开展职教国际化合作,选派了一批坦桑尼亚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来我院学习建筑工程等专业技能。”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随着合作深入,坦桑尼亚联合建设国际有限公司提出了“联合建设助力坦桑尼亚英才计划”。这是一个以系统化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坦桑尼亚本土人才为核心,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坦双方合作的计划。当年,首批15名坦桑尼亚留学生来到了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求学之路。
“这批学员在坦桑尼亚经过层层选拔,具备较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该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人说,学院提前摸底,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专业课程,尽管学习时间只有1个月,但学生们满载而归。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生踏上江津这片热土求学。
如今,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非洲留学生绝大部分成为了所在领域的精英,积极推动中非技术交流、人才流动、信息沟通,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增进中非友谊作贡献。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非洲留学生已经回国,但大部分学员对在江津的求学时光仍然记忆深刻。200多名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非洲留学生通过“非洲热线”,与教师探讨技术、交流感情、分享文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接收非洲留学生工作被迫中止。眼看持续多年的良好合作有中断趋势,这时,“非洲热线”发挥了大作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通过“非洲热线”进行网络授课,传播了知识,维系了感情。
今年,“非洲热线”将迎来质的飞跃。
“经过疫情期间的探索,事实证明通过‘非洲热线’、通过互联网教学可以达到预期成效。我们决定建立网络授课长效机制,打造永不断线的‘非洲热线’。”该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人介绍,与学院密切合作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顺势成为承接线上“云课堂”的当地“端口”。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前身为东非大学,正式成立于1970年,既是坦桑尼亚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该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该校为中国教育部非洲项目的合作方之一,在当前日益密切的中非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早在2019年,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坦桑尼亚联合建设国际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协议,合作建立达累斯萨拉姆大学“鲁班工坊”,在当地开展实地培训,先后有200多名学员在工坊完成学业。
目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正抓紧设计适应非洲留学生的教学课程,“云课堂”将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