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线人”30年后故地重游

重温江津三线建设芳华岁月

版次:06    作者:黄娅秋2021年01月30日

原国营前进机械厂总装车间厂房

田承忠一行参观原国营前进机械厂老厂区

潍柴重机园中速机装车间

原国营前进机械厂中速机装试车间

1991年,原国营前进机械厂STR缸体铸造工艺第一次调试。

1991年,原国营前进机械厂STR技术改造。

潍柴动力园新建办公大楼

记者 黄娅秋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段属于自己的芳华,对于三线建设者和他们的子女而言,现存的三线建设遗址或许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承载着美好回忆的精神家园,过去的点点滴滴都是珍藏在他们心中的独家记忆。

近日,湖北省原副省长田承忠回到他曾经生活和奋斗过的江津三线建设遗址——原国营前进机械厂老厂区(现重庆潍柴发动机有限公司),车间厂房机器生产传出的隆隆声,唤醒了他心底深处的“三线记忆”。

义无反顾扎根江津

“老三线人”忆峥嵘岁月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我的父母是老一辈三线建设者。196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我跟随父母从洛阳市河南柴油机厂(军工代号:407厂)来到重庆市武隆县援建国营前进机械厂(军工代号:405厂), 由于地质原因,1968年,前进机械厂调整搬迁到江津县德感镇五里坡,江津就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一呆就是近二十年。”田承忠回忆道,当年,他的父母和众多三线建设者积极响应祖国“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离开熟悉的城市,告别故乡和亲人,携老扶幼奔赴祖国西部,凭借满腔建设激情和顽强拼搏的意志,用青春和热血扎根江津。

少年时代的田承忠是在前进机械厂子弟学校度过的。1971年,他在前进机械厂参加工作,和父母一样加入了三线建设大军,参与艰苦创业的建厂工作。1982年,前进机械厂更名为四川柴油机厂。在四川柴油机厂工作的15年间,他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技术员、技术组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厂长助理,一步步成长。同时,他也见证了一大批现代化厂房、设施以及新兴工业企业在江津大地上拔地而起。

19家企业落户

江津三线建设盛极一时

当日,陪同田承忠到江津三线建设遗址参观的还有江津区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江瑞光,据他介绍,在50年前“大三线”建设时期,共有19家三线建设企业落地江津。

这其中大三线企业有16家,属原六机部(船舶工业部)5家,分别是永进机械厂、前进机械厂、新兴机械厂、红阳机械厂、江津094职工医院;属原五机部(兵器工业部)6家,分别是五四研究所、朱杨溪川顺转运站、川南工业管理学校、长风机器厂、青江机械厂、晋江机械厂;属原总后勤部4家,分别是3533印染厂、3539军鞋厂、2383后勤军库、2342军需厂;属原石油工业部(能源部)1家,为32111钻井队。另有小三线企业3家,分别是江津造纸厂、重庆铁业公司、兰家沱港务局。

当年,全国各地工人、大学生、科技人员扎根三线埋头工作,倾情奉献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知识技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行动孕育凝聚成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全国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在中国西部地区,核心区之一在重庆,而江津是重庆三线建设的主战场,是重庆三线建设企事业数量最多、门类最多的区县,可谓盛极一时。

顺势转型谋发展

三线企业搭起江津工业骨架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顺应形势变化,国家开始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在这一背景下,江津的三线企业纷纷转型,有的迁往外地,有的并入企业集团,有的与其它企业或单位合并,更多留在江津的三线企业,在保留军品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开发民用产品。

这些继续留津的三线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当地企业的积极配合下,主动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以机械装备工业为重点、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业基地,构建起了江津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江津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其中,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江增重工有限公司、解放军3539厂、重庆潍柴发动机有限公司多年跻身“重庆工业企业五十强”;解放军3533厂等三线企业经常现身于“江津工业企业十强”行列,足以显示出这些三线企业转型发展后的强劲实力。

同时,当年江津三线企业所建的学校、医院、自来水厂以及文化体育设施,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因三线建设而涌入江津的大量外地移民人口在与江津本地人的长期交往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在此和谐共处,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今天江津人热情好客、开放趋新、接纳五湖四海的宽阔胸怀和善于包容的品格,为江津社会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明发展。

“当三线建设企业走向转型时,我离开了江津,后辗转到多地工作,但我始终怀念江津,怀念参与三线建设的日日夜夜。”田承忠感慨道,当他行走在还未拆除的厂房、居民楼、商业建筑中时,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熟悉的场景——一排排整齐的工厂车间里,整日机器轰鸣,钢花飞溅;厂区大道上,装满军需物资的卡车来往穿梭;夕阳西下,繁星般的灯火璀璨,映照着三线工人不眠的晚间生活;晨起时分,嘹亮的军号响彻居民楼,唤醒人们早起,加快奋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