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共建4万平方米鱼儿“产房”

“水上草坪”增殖鱼苗超1亿尾

版次:01    作者:胡耀方 周清牙2021年04月16日

本报讯(记者 胡耀方 通讯员 周清牙)日前,市鱼保处、区法院、区林业局等部门前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溪段,验收人工鱼巢建设情况。据悉,市鱼保处、区法院、区林业局三方在我区共建人工鱼巢近4万平方米,为保护区增殖鱼苗超1亿尾。

人工鱼巢是人为在江中设置的构造物,旨在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为鱼类营造良好栖息环境,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的目的。

“我们将油草捆扎成束,一束束用竹框架固定起来,再将一个个这样的竹框架投入江中,用竹竿连接成网格,人工鱼巢就建成了。”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油草在水中生长,形成一片绿油油的“水上草坪”,为孵化的鱼苗提供了躲避天敌的场所,同时鱼儿也在此产卵繁殖,提高了成活率。

今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在龙华镇麻柳沱、支坪镇綦河口等9个位置共建设人工鱼巢8.3万平方米,其中市鱼保处、区法院、区林业局三方在我区共建设人工鱼巢近4万平方米。据初步测算,每平方米人工鱼巢可产鱼卵超3000粒,本次三方共建人工鱼巢近4万平方米,可产鱼卵1.2亿粒,孵化率不会低于80%,为保护区增殖鱼苗近1亿尾。

早在去年10月,为切实加强长江上游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探究以生态修复为核心,打造惩治破坏生态犯罪与注重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司法模式,市鱼保处、区法院、区林业局三方共同签订《生态修复和法制教育协作框架协议》,并在几江街道米邦沱码头对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等9种共700万尾鱼苗进行了增殖放流,极大地促进了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

下一步,市鱼保处、区法院、区林业局将围绕收容救护长江鱼类、保护长江生态开展进一步合作,加强和完善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收容救助机制,提高救助水平,给长江鱼儿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