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 全面开启江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津区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报告解读

版次:02    作者:周杭2021年12月29日

扫码一图读懂党代会报告

总体要求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全面开启江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过去五年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756亿元预计增长到2021年的1200亿元,年均增长8.2%。工业经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消费品产业迅猛发展,江津工业园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食品·粮油加工),工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356亿元预计增长到2021年的520亿元。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0亿元,建成千亿级专业市场集群、西部农副产品集散分拨中心。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富硒产值突破100亿元,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连续多年居全市第一,成功创建江津花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11.1:57.9:31.0调整为10.5:56.0:33.5。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管委会挂牌运行,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加快发展,院士专家工作团队从无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均实现“零”的突破。大数据智能化加快发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量居全市前列,数字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比达24%。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轨道交通5号线跳磴至江津段上线试运行,江津至习水高速公路、渝贵铁路等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191公里、182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26.79平方公里,“五馆两中心”建成投用,获得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提名城市。1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摘帽,2965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生态优势巩固提升

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全面取缔砂石开采、非法码头、餐饮趸船,全面退出长江1公里岸线范围内矿业权,全面取缔关闭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全面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禁渔退捕,长江江津段、綦江河江津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五大环保行动”,认真抓好中央、市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森林覆盖率达52%,空气优良天数稳定达300天以上。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放管服”、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成功申报设立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并顺利封关运行,中国西部(重庆)东盟商品分拨中心、农副产品冷链分拨中心落户运营,获得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通道持续拓展,“水公铁”多式联运体系初步形成,珞璜港一期、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建成投用,珞璜物流园纳入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东南亚冷链海陆快线”试运行。开放合作深入推进,渝川黔毗邻地区合作持续深化,编制完成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累计引进产业类项目622个、协议引资超5000亿元,在津世界500强企业达23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5.6%。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

民生事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8.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入学难、停车难等问题明显缓解。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获评中华诗词城市、全市首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平安建设成效明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有效,生产安全事故、信访总量平稳下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实现全区无二代病例、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

民主法治深入推进

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支持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规主动履职。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外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关工委、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关心下一代工作荣获全国先进。法治江津建设持续深化,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第七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有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率先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明显提升。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科学选人用人导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劲头十足。长效实施“津鹰计划”,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抓好中央、市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政治生态更加清朗。

未来五年建设“五地一城”

建设“五地一城”,“五地”,即:科技创新基地、内陆开放前沿和陆港型综合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地、休闲旅游胜地;“一城”,即宜居城市。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6%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万元、3.3万元以上。

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集聚科创平台、科创主体、科创项目,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产业,建设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科技创新基地。

建设内陆开放前沿和陆港型综合物流基地

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江津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水公铁”多式联运体系,着力建设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大力发展“保税经济”“临港经济”“物流经济”,提前谋划“临空经济”,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升级壮大消费品、装备制造、汽摩、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以智能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千亿级消费品工业集聚区,形成1—2个领先全市的优势主导产业。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地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产业提质、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创新、农村改革深化、数字乡村建设“五项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市前列。

建设休闲旅游胜地

把生态与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筑牢长江江津段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江津,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多元融合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建设宜居城市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体系,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区,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宜居城市。

重点工作

(一)突出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加快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发展,提升创新支撑力。充分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在全区科技创新中的“龙头”地位,切实把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建设成为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高质量建设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环重庆交通大学创新生态圈,高标准建设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无人机及反制无人机、交通检测平台、新材料、山地丘陵智慧农机等细分领域,加快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群。强化“平台城市”思维,优化提升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城市品质,建设“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全方位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提升创新驱动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锻造一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江津企业的“科技高峰”。引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加快形成既有“大象军团”也有“蚂蚁雄兵”的企业矩阵。推动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

●多维度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软实力。加快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创新生态。打造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创新链条,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充分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核心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园区、科创小镇建设,推动全域协同创新。落实“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完善以企业为主、财政撬动、金融支撑的多元创新投入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二)突出产业支撑,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做大做强工业。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提升能级和增强品质并重,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4+1”产业集群整体跃升,提高产业链发展水平,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消费品产业,大力发展粮油食品、白酒、纸制品、农产品加工,加快发展智能家居、高端卫浴、消费电子等高端消费品,建设千亿级消费品工业集聚区。升级壮大装备、汽摩、材料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构建具有全市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聚焦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实施骨干企业数量倍增、优质企业规模倍增、低效企业质量倍增、数智绿色改造倍增、创新能力倍增五大专项行动,培育一批领军企业、“链主”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企业“上规上市”,实现百亿级企业零突破。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深入推进企业高质量评价,探索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推动工业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提质提速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手抓”,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建设方便舒适的宜居区、主城都市区的生活服务基地、陆港型综合物流基地。依托工业基础,培育壮大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高端商贸、星级酒店、餐饮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重点商圈功能,引进和培育商贸品牌,带动消费扩容提质,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增强数字经济新动能。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建设数字新基建,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兴产业,构建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开展企业“上云”,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数字康养等新业态。深化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城管,加快建设智慧江津。

●彰显发展主战场新作为。优化提升以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为引领,以珞璜片区、白沙片区为支撑,以先锋、广兴、夏坝、油溪、李市等中小企业集聚区为补充的产业发展布局。完善园区发展规划体系,有序推进园区空间拓展,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引导优质资源向园区集聚。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行重点行业领域清洁生产、绿色化改造,推进企业绿色化和园区循环化改造,严控“两高”项目准入,积极创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瞄准制造业集成商龙头企业、网络平台头部企业、新型基础材料企业,引进匹配江津产业发展、能够聚集全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重点围绕“两新一重”、社会民生、产业等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点工程,争取一批重点项目进入全市“盘子”。围绕企业、项目、平台“招、落、建、投”全程服务、全程发力,切实提高项目合作的履约率、落地率、见效率。

(三)致力开放引领 建设内陆开放前沿和陆港型综合物流基地

●突出交通先行作用。加快构建“七干两枢纽”的水公铁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半小时中心城区,一小时江津全域,两小时周边城市”通达目标。建成轨道交通过江段,争取17号线二期延伸至江津,加快成渝铁路菜园坝至江津段公交化改造,争取开工建设支坪、小南海、铜罐驿长江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积极推动公共交通与重庆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快速便捷的内畅网络,升级完善城区路网结构,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积极推进国省干线提质改造。加快建设多式多向的外联干线,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大力推进“水公铁”多式联运发展,加快推进渝昆高铁、渝赤叙高速、合璧津高速、江泸北线高速公路建设,提前谋划江津至重庆新机场通道。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江津综保区开放引领作用,在深化对外开放中增强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做大做强生产型外贸企业,引导优势企业“抱团出海”、配套企业“借船出海”,加快发展总部贸易、转口贸易等贸易新业态。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高质量运行,争取开行中欧班列(渝新欧)江津班列,建设陆港型综合物流基地,探索建设区域性高铁物流集散中心、综合性远程航空物流服务中心和西部国际冷链分拨运营中心。围绕“枢纽+平台+产业”定位,建成小南垭铁路枢纽和珞璜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着力发展新型加工制造业、特色物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贸易新业态,全面提升综保区发展能级。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密对接川渝合作规划,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重大政策协同、重点领域协作、市场主体联动机制,巩固建设渝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协同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川渝特色农业产业带。大力推进跨区域交通一体发展,积极争取城际铁路江泸线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动四面山风景名胜区、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与赤水风景名胜区、佛宝国家森林公园抱团发展,加大与川南黔北地区的合作,协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西南地区特色消费品聚集区、中国康养旅游“金三角”、中国名牌白酒“金三角”。

(四)推动城乡融合,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地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大力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促进生产过程轻简化、生产方式绿色化、农业产品健康化,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粮油、蔬菜、生猪三大保供产业水平,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加强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三品一标”,做强“一江津彩”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拓展农业公园、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擦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金字招牌,建成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加快建设全国花椒产业集聚地、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成国内知名的富硒产业引领区,推动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等国家级试点,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

●促进农村宜居宜业。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编制完善区、镇、村三级乡村振兴规划,积极探索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描绘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域一特色”的农村新景象。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水电路气讯厕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建成一批在全市领先、全国有名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加快释放“人”的活力、激活“地”的潜力、激发“产”的动力。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计划”,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五)彰显山水特色,建设休闲旅游胜地

●护好“绿水青山”。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河长制、湖长制等要求,统筹推进江河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深入落实林长制,加强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不断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五大环保行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扎实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大力推动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拓宽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通道,让生态变资源、变产品、变平台。

●育好“金山银山”。把江津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着力建设以津南大四面山生态游为重点,津中一江两岸都市游、津西古镇民俗文化游、津北原乡人文风情游、津东綦河画廊乡村游协同发展的全域旅游格局,加快长寿之乡康养城和重庆影视城(江津白沙)建设,擦亮“四面山水·人文江津”城市名片。推进文旅融合,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效应。推进体旅融合,积极申办国市重大文体旅游赛事活动。推进康旅融合,做精富硒绿色产业,大力发展康养服务。推进农旅融合,培育乡村生态游、观光休闲游等农旅融合产业。

(六)提升品质内涵,建设宜居城市

●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宜居性。构建全域“一轴两翼、拥江发展”空间格局和“一主两副六节点多特色”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一主”是江津的中心城区,由双福、德感、圣泉、几江、鼎山和支坪、先锋、龙华部分区域组成,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展示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新城区;加快推进双福—滨江新城—德感集中连片发展,有序启动江洲湾片区规划建设,加快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和长江以南几江半岛、支坪及先锋等区域空间融合、功能耦合。珞璜、白沙两个副中心城市高起点规划城市布局,高质量推进产城融合。石蟆、李市、油溪、蔡家、贾嗣和四屏6个节点镇加快推动产城景、农文旅融合。其他镇因地制宜、立足特色谋发展,建设精品小镇。

●完善功能品质增强宜居性。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后花园”。聚焦服务“人”,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引进更多时尚业态和消费场景,加快建设团结湖公园、双福中央公园、江津智慧运动公园、篆山坪儿童公园等特色城市公园,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聚焦建好“城”,加强规划管控,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破解停车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推动几江母城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提升和功能补遗拾缺,推动滨江新城建设提质提效,加快打造城市会客厅。聚焦提升“产”,推动“产业园”升级为“产业城”,双福建设创新资源集聚的科技创新城,德感建设消费品产业城,珞璜建设临港产业城,白沙建设工业新区、文化重镇,谋划发展吴滩——油溪临空经济。

●提升人文气质增强宜居性。争创历史文化名城。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抓好历史文化传承,推动大剧院、临江楼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推出一批文创特色街区。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利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培养文艺人才,推出精品力作。

(七)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完善民生实事长效推进机制,继续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

●大力建设教育强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打响江津中学、四牌坊小学等一批百年名校品牌,支持驻津高校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健康江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推动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达到重庆中心城区水平、部分专科建设走到全市前列,推进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发展,加快推进区妇幼保健院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区域疾控中心,加强临床等重点专科建设,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体育强区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三孩”生育政策,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健全残疾人、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着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坚持房住不炒,建立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津。深入实施新时代“枫桥经验”江津实践十项行动,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党建引领大协商、网格治理大整合、矛盾纠纷大调解、社会组织大协同、智慧平台大支撑、治理典型大培育“六大行动”,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长效机制。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

(八)聚焦改革赋能,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持续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手抓齐优化,全面建设“亲商、爱商、助商”的营商环境。改善“硬环境”,聚焦要素保障,降低企业进入成本和运行成本。优化“软环境”,持续优化法治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行政服务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

纵深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

(一)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铸就绝对忠诚的党性品格。

深刻把握“两个确立”,旗帜鲜明讲政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区委常委会自身建设,带头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重大项目决策和评估机制。持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牢记“五个必须”,杜绝“七个有之”。

(二)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关键,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鲜明的干事导向,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容错纠错具体办法。完善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统筹使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和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着力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切实提升“七种能力”。长效实施“津鹰计划”,建设主城都市区重要的人才高地。

(三)坚持把固本强基落到实处,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大力实施农村党建提升行动,切实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统筹推动机关、中小学、国企、公立医院、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断优化农村带头人队伍,健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常态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老干部的关爱帮扶。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严格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

(四)坚持把廉政建设推向深入,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断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腐败案件。持续深化拓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切实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察。

(五)坚持把使命担当扛在肩上,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地干。必须满怀激情、只争朝夕地干。必须敢于斗争、勇于担当地干。

本版文字由 周杭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