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六中

从薄弱到优质的“逆袭”

版次:28    作者:周娅 龙春梅 陈婷 龚金凤2022年01月09日

江津六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解放前中共地下党“津綦边特支”所在地和《挺进报》薪火相传的中转站

校长周忠伟和学生一起用餐

▶ “四史”教育思政示范课

▲ 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丰富多彩

参加江津区第一届中小学教师风采大赛

2018年以来连续召开3次教代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这是一所农村普通高完中。

曾几何时,在历经城市教育快速发展壮大的征程中,背负着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通病:优秀教师引不来留不住、优秀学生外流、教育软件和硬件毫无起色、社会声誉平平……

2017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从2017年到2021年,这所创办于1944年的农村中学,上演着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的快速“逆袭”,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从教学质量“困难户”,到连续4年被区政府表彰为“江津区高中教学工作先进集体”;4年里高考重点本科上线人数连年递增,本科上线从50人增至170人;率先在农村中学实现教室、寝室空调全覆盖,教室智能黑板全覆盖,学生人数从2828人增至3568人,校园面积从60亩扩大到100亩……从曾经的教育上访大户,到如今的业内外有口皆碑,这一切仅仅用了4年时间。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江津六中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益实践。“要让农村学生和家长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让所有学生升学有望、就业有路。”江津六中校长周忠伟掷地有声。

看教学

从50人到170人

“分类教学”让梦想够得着

如何让一所农村中学走上优质教学的新征程?对于江津六中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017年起,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落地施行。

推行分类教学,将“因材施教”落地落实:初中部走优质均衡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打造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高中部追求错位特色发展,从高一开始实行分类教学。根据学生基础,在充分尊重学生、家长意愿的情况下,设立本科班、艺体特长班、专本贯通班、专科班等四类教学班。对于本科班,学生基础较好,老师可在课堂上加深难度、拓展思路;对于艺体特长班,采用与外培机构合作的模式,做到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不误,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圆梦艺术本科院校门径;对于专本贯通班和专科班,学校根据春季高考实际,针对性设置课程,特制专用教材,降低知识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分类教学,让优生更优,实现“差生逆袭”。

分类教学效果好不好,数据来说话。从50人、72人、158人、再到170人,这是江津六中2018到2021年的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其中,高考艺术本科上线人数从7人、57人、72人,再到90人。2018级学生郑伟在高考中以文化503分、体育97分的成绩综合排名重庆市第一名,被北京体育大学优先录取;2019级学生周岐荣考入罗马音乐学院;2020级学生黄其淋被上海戏剧学院表演(音乐剧)专业录取;2021级学生龚元园以全国专业第五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低进高出”,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对学校最好的赞誉!

目前,江津六中开设有传媒、声乐、田径、舞蹈等10多个学生社团,吸纳团员1000余人。学生在全区乃至全市的赛事中都有突出的表现。2021年,在江津区第三十四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该校学生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在重庆市田径锦标赛中,王桔、胡明月、龚和平荣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在江津六中,“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好发展”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莘莘学子够得着的幸福。

看管理

从“管不过来”到“事事有人做”

“五维一体”让德育具象化

教育之要义,教书和育人缺一不可。

“对于留守儿童占比很高的农村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大力推行“学校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教师自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的“五维一体”德育管理模式,改变之前领导干部“大包大揽”“管不过来”的现状,让德育管理重心下移,把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自主管理“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让管理落地落实,周忠伟深入一线带头干,从设计管理流程到培训学生干部,甚至到每天公示栏的表格设计,他都坚持亲力亲为,把教师和学生管理队伍扶上马、带一程。

目前,学校实行校级、年级、班级分级管理、分级考核制。校级层面,每日1名校级干部和1名中层干部值班,主要负责督查年级管理的到位落实情况;年级层面,重点落实年级负责,每个年级设立年级主任、德育管理员、教学管理员3人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年级的管理和值日工作。

为实现德育管理“无缝化”,学校从校级到年级到班级都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下设学习部、安全部、纪律部等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分级值日制。学生自主管理队伍每日将值日的扣分情况及事由,通过公示栏、微信群、QQ群及时公示,其检查结果为学校对年级,年级对班级的考核依据。

“跳出管理看管理。”周忠伟介绍,让学生对学校、教师工作进行监督,这既锻炼了学生,让学生找到了自信,也把干部、教师们从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思考管理,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教育教学,有更多时间自我学习提高。

每一个学生都是校园的主人,每一处场地都是生动的育人阵地。活动自主组织、生活自主激励、学习自主合作……学生自主管理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内化德育要求,提高实践与协作能力,激发进行人生规划和主动发展的意愿,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和自我约束能力,这些都是素质教育最生动的印证。

目前,江津六中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已经走在全区前列,并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学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吸引区内多所学校到校“取经”。

看团队

从10倍到258人次

“制度治校”让活力看得见

江津六中地处南部山区,办学条件相对艰苦。但与这里的老师接触,你会发现,他们非但少有怨言,反而非常快乐。为什么?

在课堂改革的同时,周忠伟思考更多的还有教师团队的打造,决心从教师们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教师们最关心的事情抓起,甩出了“三板斧”,以营造教师干事创业的大环境。

大幅增加教研经费,专业“强”起来。从原来每人每期100元增加到每人每期1000元,坚持“教师与学生并进”的培训理念,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学校全买单鼓励教师外出学习。让教师“走出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把教育专家、名师“请进来”,开展讲座,深入课堂,对教学进行诊断。创新教研方式,丰富赛课、磨课活动,进一步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管理“硬”起来。连续三年召开教代会,不断修订完善江津六中《年度量化考核制度》《职称评审及岗位竞聘制度》《教师教学业绩量化考核方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等9个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教学业绩、教育科研、工作量等方面的考核。

切实实行民主治校,民意“畅”起来。每学期分年级召开一次教师谈心谈话座谈会、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是该校雷打不动的制度。充分听取教师心声,汇集民智民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改革,让能者有了更多获得感,让落后者有了追赶的动力和勇气。经过4年建设,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各种奖项纷至沓来。近3年来,有258人次获得市、区级各类奖项,其中,获重庆市一等奖11人次,获重庆市二等奖35人次,获江津区一等奖62人次,获江津区二等奖150人次。

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干净做事、积极作为,正成为江津六中教师们的执业誓言。

看校园

从60亩到100亩

“美丽校园”让幸福一体化

民以食为天。对于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幸福指数和吃得如何紧密相连。

走进江津六中的学生食堂,学生吃上了菜品丰富的桌席。三荤、两素、一汤、水果,自助式无限供应,管饱管够,每月一日三餐初中学生最多只需400元、高中学生最多只需420元。

为了将后勤服务这项琐碎敏感的工作做好,周忠伟提出以办好学生食堂为抓手,采取“零利润”经营,强化后勤保障服务透明化、优质化,既做到财务干净公开透明,又让原材料采买实现价廉物美,让孩子们吃饱、吃好。丰盛菜品抓住了学生的胃;学校教师轮流全程跟踪食品采购,阳光公开透明的创新举措更抓牢了家长和职工的心。

吃、住、用,一样也不能落下。学校乘着均衡教育“改薄”东风,多方筹集资金,协调增添电力增容设施,给所有教室和学生宿舍装上空调,率先走在全区农村学校前列;教室桌椅、教学设备更换一新,校园环境“脱胎巨变”……更为可喜的是,区委区政府投入9850万元,“大手笔”扩建江津六中,今年4月,扩建工程将全面竣工,交付使用。

校园环境的改变,不仅仅只停留于外在形象,而更多的是来自内在。“老师静心教、学生舒心学”现象在江津六中蔚然成风。

展望未来,执着耕耘的江津六中教育人将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博大的胸怀、更深邃的智慧,在津南农村大地写下更加生动的教育华章。

本版图文由 周娅 龙春梅 陈婷 龚金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