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事业”

版次:04    作者:何龙飞2022年12月02日

□ 何龙飞

父亲是一个平凡的农民,却很用心地热爱、追求着他的“事业”。

当个“好木匠”是他的“事业”。父亲年轻时拜村里的张木匠为师,学习木工手艺,努力做个名扬四方的木匠。

目标锁定,动力就来。父亲反复领悟师父传授的技巧,适时加以实践,再总结,日子一久,木工手艺进步就快。渐渐地,父亲“出师”了,能够单独揽木活做了。由于工钱合理,做的木具美观、实用、质优,颇受主人家好评,所以,父亲做木活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常常加班加点到深夜,才趁着月色回家。如果是全包工,则抓紧时间做,提升效率;如果是做天,决不会“窝工”。他以为,当木匠也得讲究“职业道德”,起码良心上要过得去。

有嫉妒者的闲言碎语袭来,或者欲与父亲比高下。父亲没有计较,找准时机与嫉妒者在现场“比赛”,做到了“又快又好”,令那些嫉妒者无话可说,心悦诚服。

从此,父亲这个木匠的声望越来越高,请他做木活的人越来越多,既锻炼了手艺,又增加了收入,保障了家庭的开支,对于“木工事业”,父亲热爱并乐此不疲。

随后,父亲在母亲的支持下,先后到过桥工处、茶厂、学校等地做木活,仍旧激情高涨,认真负责,把木具做得又快又好,赢得了口碑。到村民家里做木活,做出的木家具依然好看、结实、耐用,收的工钱又不高,成了口口相传的“好木匠”。听到那些夸赞,父亲的心里惬意极了,信誓旦旦地要把“木工事业”进行到底。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随着电动工具、款式新潮流等与时俱进,父亲的“木工事业”受到冲击,逐渐冷清起来。“审时度势才是明智之举!”父亲迫于无奈,只得尘封了木匠工具,只任美好的回忆成为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

此路不行,那就另辟蹊径。父亲喜爱上了“牛经纪”这个老行当。他认为,这就是自己追求的“新事业”,理由是“牛经纪”磨的是嘴皮子和脚板皮,虽然辛苦,但相对木工来说,来钱快而多,也要轻松些。

于是,父亲找老汪、老余、老刘、老常等资深“牛经纪”请教,一起做“牛生意”,取了不少“经”。随着牛生意的红火,父亲学到了“看女要看老丈母,买牛要买炸角牯”“买牛要看头齐尾齐、三宽四薄”“上买一张皮,下买四个蹄,前要眼睛鼓,两头一展齐”等口诀,反复操练后能够熟能生巧地应用,既说得好听,令买卖双方高兴不已,又说得实在,促成生意的成交。当然,父亲从不赚“昧心钱”,只要过得去、买卖双方满意,他就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就因这品德,找父亲买卖牛的人越来越多,父亲也就把“牛经纪”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有门有路,贴补了家用,有力地支撑起一个家。

对父亲来说,最重要的“事业”莫过于“育儿”。父亲知道,自己家里穷,经济拮据,生活艰苦,把两个儿子培育好才是出路,才有希望。

母亲很赞成父亲的想法,支持父亲的“育儿事业”。就这样,父亲早出晚归出门干农活、做木工、当“牛经纪”,甚至挑黄砂、抬预制板,步行三十多里路到邻近乡场卖锄把、粮食、鸡鸭蛋、竹具,千方百计地挣血,保证我和弟弟读书的费用之需。虽然我们几次参加中考、高考落榜,他并没有责怪我们,而是给予安慰和鼓励,让我们重振旗鼓,继续学业;旁人劝父亲搁浅支持我们读书的心思,他却无怨无悔,哪怕他和母亲吃差点、穿差点、苦累点,他也在所不惜;我们思想“抛锚”,父亲会及时做思想工作,让我们打消顾虑,轻装上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天道酬勤。那年金秋时节,我们先后考上中专、大学,实现理想,慰安心灵,父亲为自己的“育儿事业”有成倍感自豪。

冷静之余,父亲不时提醒我们“好好干”“路子要正,为人要正,品行要正”,俨然把“育儿事业”进行到底。我们牢记他老人家的教诲,坚实而自信地走好人生路。

最艰辛的还是父亲的“粮食事业”。他和母亲起早贪黑,整理土地、播种、育苗、移栽、施肥、除草、除病虫害,忙得不亦乐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父母的辛勤劳作下,家里的粮食除了吃外还绰绰有余,他们便把多余的粮食卖给酒厂、加工厂、贩子,换来一叠叠钞票,确保了家庭开支。加之,种粮综合补助、粮食作物保险等惠农政策深入人心,更加激励着父亲扩大种粮面积。天长日久,父亲对“粮食事业”的追求孜孜不倦,累并快乐着,尤其是每年的丰收时节,他快活得像个孩子似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父亲一如既往地“上下而求索”属于他的“事业”,直到确实不能再耕耘为止。感恩父爱如山,他的这份励志精神也成为我们人生的重要财富!

  • 01

  • 02

  • 03

  • 04

  • J032022120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