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对桥的回忆

版次:04    作者:庞国翔2023年01月10日

□ 庞国翔

老人叫夏义勋,住在江津城区。虽然八十有六,但仍精神矍铄。他说,他真没想到已经退休26年的单位,还专门请他回去看一座桥。

老人工作过的单位是原江津县龙门区公所和龙门乡政府,现已改成龙华镇了。地点就在江津城长江上游的龙门场上。他在这里参加工作,直到1996年这里改为龙华镇。也就是这年,他在龙华镇政府机关退休。

2022年11月9日,夏义勋老人被龙华镇的同志从江津接到龙门场。镇领导对他很关心,询问了他身体情况后又告诉老人:镇里决定将龙门场口的石拱桥打造成廊桥,增加木质雕栏、上建凉棚、两头建亭阁榭,使之成为龙华镇市民游览打卡地和城乡旅游的新景点。老人对这个计划非常赞赏。

老人回忆起修建这座石桥的许多故事……

在龙门场西场口,一条从周望山麓的罗坝场由南向北蜿蜒流来的螺江溪流至这里,突然向西一折,汇入波宽浪急的长江,所以这段螺江溪又叫大河口。就是这条长江支流大河口,将龙门乡分隔成东西两半。

当时,龙门乡有11个村80个队17000多人。大河口西有双溪等7个村,东有半山等4个村。隔河千里,两岸百姓深受无桥之累,深受无桥之苦。每年有230万斤的公粮以及其它大量农副产品经过大河口运到龙门场上交国家。此外双石、麻柳等乡场居民要乘火车上成都或下重庆等,都得在此过大河口后再过长江,才能到油溪火车站候车。这里成为一个水陆隘口。到了长江汛期或洪水季节,江水倒灌大河口,百姓无法过河,只得望河兴叹。清朝以来,大河口就设有义渡。民国《江津县志》载:大河口义渡,乡人募捐置有产业,年收租一百贯作经费,枯水时用木材搭桥。但常因灾害等,“年租”多是无法收齐,这里还时常发生溺水事件。当地有民谣唱道:

大河口宽水流急,一早等船到天黑。

隔河千里人相望,两岸百姓悲戚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每年3000元以上的大河口义渡经费由县交通局全额保证支付。但若遇长江洪水季节或螺江溪涨水,水流湍急而封渡,两岸百姓过河仍然困难,雨天两岸坡陡路滑,行人十分不便。当地百姓都有一个建桥之梦。

夏义勋是土生土长的龙门乡人,对大河口两岸群众因无桥所受的苦累深有感受。1952年,16岁青春少年的他参加工作,在龙门区公所任通讯员,后调到龙门公社任团干,再后又任武装部长和副书记。1980年任龙门公社党委书记。

其实,早前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就曾多次倡议在大河口修桥。1980年上级同意采用“民办公助”办法在此修桥,同时下拨15000元的补助经费。1984年县交通局又派来了修桥技术员。此时公社改乡,乡里立即组建了建桥领导班子和民工队伍。因早前此地设有义渡,故此桥取名为义渡桥。夏义勋是书记,任建桥指挥部总指挥,乡长刁治华任指挥长。龙门乡百姓做了多年的大桥梦,终于要实现了。

为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乡里设立了政工、安保、生产组、后勤等组。各村各队成立相应小组,由村主任任组长,各队长为成员。乡里的机关干部天天守在工地上。

建桥最大的困难是经费和劳力。乡里采取了多方集资办法。在劳力上主要靠社员投劳解决,议定每个队出桉树两根,解决工棚和支架用材。沙石和挖基按总人数分摊,其中双溪村、大河村负责挖基,双溪村完成2175立方米,大河村完成2000立方米。在挖基到13米深处时,挖出鹿角一对和阴沉木,说明这里在很早很早以前,这螺溪江与长江交界的大河口一带,是茂密的森林和群兽出没之地。

为赶在汛期前完成主要工程,大家抓紧备料。龙门乡境内的所有各单位、学校负责沙石总计2243吨。选雇了石工30人、木工17人,组成专业技术队伍进驻现场。架桥的所有条石和支模板全部备齐。

1984年2月11日,龙门乡群众盼望已久的大河口义渡桥架拱工作终于开始。县交通局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指导施工。从当天凌晨5点30分上班,突击至晚上7点,全部合拢封拱。这为整个工程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当地群众赶到两岸,举旗鼓劲,欢呼雀跃。

接下来施工队进行浇铸和引桥等清扫工作。1984年国庆节快到了,应群众要求,又加班对桥体进行相应整治,硬化桥面,修建石栏。国庆节这天,义渡桥终于通行,板车、拖拉机等小型机动车也能通过。这天龙门场的百姓,载歌载舞,欢度国庆,庆贺义渡桥通行。

这年年底,夏义勋从龙门乡调到同在一场的龙门区公所工作。和任何人一样,工作调离时都有些失落,不过他的失落感觉要多些,但上级的调令必须服从。令他欣慰的是义渡桥已修成,他算尽力了,两岸百姓不再受江塞河阻之苦。虽离去,但他不遗憾。

三十八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如今大河口两岸所有村组社区都修通了标准的公路。但是义渡桥仍是当地最为便捷的人行桥和摩托车桥。随着龙门场扩容,市民增多,通行此桥的人流不减反增。

……

2022年11月9日这天,虽属冬季,但天空晴朗。龙华镇的领导陪着夏义勋——38年前这里的乡党委书记一同走在这座石桥上。老人很豁达,也很健谈。他看到桥下大河口河岸被整治得非常漂亮时,十分高兴和激动。他们在人来人往的义渡桥上行走,居然有群众认出当年的夏书记。有两名当年的架桥石工,专门赶来看望他们的总指挥。

义渡桥,一个崭新的故事即将开始……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