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信仰筑芳华

版次:04    作者:易冬梅2023年01月10日

□ 易冬梅

2022年11月22日,农历小雪。

这些天,离休干部韩志平都要坐在自家书房里,一字一句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单行本,一边频频点头,一边连连称赞:“我们的党了不起、不简单,今后一定能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时年92岁的韩志平是一位有着74年党龄的老党员。坚定的红色信仰已经深深融入他的血液之中。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在他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30年代初,韩志平出生在原重庆市江津县李市镇龙吟乡龙泉村的一户佃农家庭。他在家里8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三。父母格外心痛身体羸弱的他。为了让他长大后能挣口饭吃,家里节衣缩食也送他去读书求学。

韩志平家地处偏僻,附近并没有学堂。只有八九岁的他每天都要走两三公里山路到乡里私塾上学。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他在私塾的学习时间也是断断续续。直到1947年,他好不容易才考入了距家20多公里的蔡家笋溪中学(现江津第六中学校)读初中。

也正是在笋溪中学求学的经历成为了改变韩志平一生的转折点。

当时笋溪中学校长苏灿瑶比较开明,暗地里赞许并支持共产党的革命活动。

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些地下党员就借用学校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在笋溪中学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就这样,笋溪中学的地下党组织及地下党员们不但得以生存下来,并且活动很富有成效,还影响到整个江津南部地区、重庆綦江乃至贵州习水相关区域的地下活动,成立了津綦边区特支。

执教历史、地理和音乐的向云涛老师真实姓名叫向天培,也是津綦边区特支书记。他特别关心像韩志平这类家庭贫困的学生,经常邀请他们来家里,给他们讲革命故事,传看一些进步书籍。

向书记的家与教室仅一墙之隔,只有一张床、一张条桌和一个书架。在这儿,韩志平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为民周刊》等进步书籍。他每一本书反复看了好几遍也舍不得放下,其中他最感兴趣的是邹韬奋所写的《经历》。韩志平花了一个星期的课余时间读完了这本10多万字的书,更被书中“爱国七君子”在艰苦条件下顽强斗争的精神深深吸引和感动。从那时起,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在韩志平心中生根、萌芽。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自此,韩志平更加积极地与同学们一起办墙报,组织读书会,参加时事座谈会。当时,各班都有每周墙报的专属名称,尤其以《芙蕾》《拓荒》《新笋》等最为出名。而文字功夫见长的韩志平就是《拓荒》周刊的主编。这些墙报用小品等形式宣传了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揭露了反动统治下水深火热的民众惨状,批判了反动政府蒙蔽群众的虚假宣传,字字句句读起来大快人心,自然也颇受学生们欢迎。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韩志平同其他思想进步的同学一样,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立志为让穷苦人民过上好日子,迎接全国解放而奋斗。

1948年10月,在蔡家区委书记刘藜的介绍下,韩志平和同班另两名同学一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担任笋溪中学地下党学生支部的副书记。

入党后,韩志平和同志们利用同乡、同宗等方式发展进步群众,不断壮大组织力量,同时,他们非常注意身份保密,尽量避免暴露造成无谓牺牲,为革命积蓄力量。

韩志平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设法保护进步老师。1949年渡江战役结束,革命胜利的曙光更加耀眼。一天,思想进步的石大周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关于讨伐蒋介石的作文题。在石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大多数学生都对国民党反动派同仇敌忾,写出了好多正气凛然的好文章。几个素来固执己见的学生却大放厥词,胡诌乱扯。义愤填膺的石老师为此和他们据理力争。不料,这几个学生事后向反动当局告了密。

当天深夜,学校地下党组织得知了反动当局要来抓人的消息。事不宜迟,韩志平和支委们紧急商量后,决定连夜用“滑竿”将石大周老师送走,以暂避风头,同时还秘密销毁了班上所有学生的作文本。

果不其然,第二天,校园里就来了敌人的便衣,贼头贼脑地向师生调查打听情况。万幸的是,敌人查无实证,无功而返。

当时,学校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很是紧缺,基本上全靠教师中地下党员的微薄收入来支撑。学生中的地下党员大多来自贫苦家庭,但凡手中有点钱也首先保证上交党费。

有一次,韩志平在家里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借到了三块银元准备缴纳学费。刚到学校,他一听说地下党组织急需经费,二话不说,把怀里还没捂热的三块银元全数上交给了党组织。

1949年11月28日,江津解放了。韩志平在内的江津各地地下党员们积极配合西南服务团,做好接管政权和征粮剿匪工作。他们私下摸清了当地反动武装力量和反动人物的罪恶行径,并整理成文,为镇反运动提供了第一手详实资料。

1950年以来,韩志平按照党组织安排,参加了西南团校培训,先后在县委工作队、李市区、团县委、团地委等单位从事土改和青年工作等,一干就是26年。

在那些年月里,韩志平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激情和干劲,一心将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基层工作中,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由于自小体弱多病,在李市区工作期间,韩志平曾经感染了疟疾,用过奎宁得以暂时缓解。此后再次被感染,整个人就循环往复地“打摆子”,身体免疫力极度下降。有一次,他独自一人下乡到李市区大桥乡途中,他因体力不支,晕倒在胡豆土里,幸好被路过的群众发现,送到白沙医院治疗。

在医院养病期间,韩志平心里放不下统购统销工作,心里越想越急:“区里工作这么紧张,我这么躺下去怎么能行!”于是,他顾不上虚弱的身体,匆匆忙忙出了院。为了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他硬是徒步从白沙走回了李市。40多里路程,一般人要走4个小时,而他这个病人边走边歇,足足走了一天才到。回到办公室时,他已经精疲力竭。

1976年,韩志平调任重庆市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江津分公司任经理。他常说,宁肯自己辛苦点儿,也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1991年,韩志平离休了。他觉得趁着身体还行,应该继续干点有意义的事。

于是,他愉快接受组织安排,来到原江津市关工委报到,亲手撰写了《播在川黔边山区的火种》《蔡家痛歼顽匪记》等亲身经历的革命往事讲稿,并奔赴江津各中小学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数十场次。

韩志平还发挥多年来从事共青团工作的优势,联合20多名“五老”对口帮扶菜市街小学留守儿童。他们自诩为“知心爷爷奶奶”,或与孩子们结对交友,或深入班级对话交流、参加主题班会,或设立信箱互通书信,或家访、电话解答问题,把对青少年下一代革命传统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灵疏导等工作一步步做深做细,受到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最让韩志平引以为傲的是,他和他的老伴、子女、孙辈等家庭成员有7人都是共产党员,是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之家”。他总是叮嘱后辈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但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懈努力,更要把名和利看得淡一点。”后辈们也把这种朴实家风看作“传家宝”,一代接着一代往下传。

当下,党的二十大擘画的蓝图已徐徐展开。韩志平激动不已地表示:“今后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