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2023年01月17日

(上接第一版)区内有恒昌农具、威马农机、万虎机电等5家市级重点农机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条件较为成熟,具备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地丘陵智慧农机研发中心的基础和条件。江津农机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重庆市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山地丘陵智慧农机特色产业基地”已落户江津,发展山地丘陵智慧农机,我们有条件,有信心,更有行动。2022年,江津启动农业生产“农机宜地化、土地宜机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行动,开展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提高农机购置补贴和社会化服务补贴,支持培育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机化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全区现有各种农业机械近18万台套,总动力约48万千瓦,2022年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净增24家,实现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4.4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1%。

市人大代表、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区乡村振兴局局长杨栋群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山地丘陵智慧农机发展工作。2021年12月,区长唐大军带队到中心城区,与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共同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推进江津区建设山地丘陵智慧农机装备产业基地有关工作,放眼全国、全球,从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方面细化工作举措。2022年10月,区委副书记秦敏,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勇主持召开江津区山地丘陵智慧农机装备研发与集成应用项目工作推进会,会议提出了“141”发展思路,即:打造1个山地丘陵智慧农机大数据中心,建设山地丘陵智慧农机研发、中试、制造、应用4个基地,构建1个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秦敏、杨栋群建议,由市农业农村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市招商局等市级部门从资金、政策和技术上整合市级和国家级层面的资源和力量,加大对江津区的支持,按照“141”发展思路,在江津建设国内领先且具有示范效应的山地丘陵智慧农机项目,带动全市乃至全国山地丘陵智慧农机发展。

其一,加大对江津山地丘陵智慧农机项目的支持。将江津山地丘陵智慧农机项目列入市级有关重点建设项目库,积极争取中央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市级有关部门给予重点支持,比如市科技局“揭榜挂帅”项目对我区智慧农机的研发给予重点倾斜,纳入市级科研项目管理。

其二,加大对农机装备制造的支持。市经济信息委从农机装备产业提档升级的角度给予支持,帮助江津区编制高定位、高标准的农机装备产业建设规划。市级项目资金重点对江津区农机产业进行倾斜,支持引进先进头部农机企业,并帮助他们申报工信部相关高质量发展专项等,争取把江津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我国山地丘陵智慧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合力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三,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江津区围绕平坝、丘陵、山地等不同类别应用场景,做好各相关产业的全域谋划。市农业农村委重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给予支持,加大项目建设指标倾斜,促进标准化生产和品质提升。

其四,加大社会化服务政策的覆盖力度。财政部门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组织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中,重点倾斜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插秧机械、大中型耕整机械及收割机械等急需、紧缺的机械。加大中央和市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资金支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补贴资金总量,进一步聚焦服务小农户,聚焦服务粮油等重要农产品在规模化生产中的关键和薄弱环节,以利于更好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其五,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全市统一建立完善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从农机产品、作业服务、机具租赁、机手聘用等供需信息发布,到经销商、维修点、加油站、培训机构等便民信息查询,再到农机位置、作业面积、机具状态等信息监管,以及实现远程操控,形成一个综合性、智慧化的管理平台。同时加大宣传和推广,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建议市大数据局等部门支持江津建立全国山地丘陵智慧农机大数据中心。

其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由市级层面牵头,围绕“机制”做文章,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一是健全激励机制。落实农机研发人员激励政策,强化开放协作,树立“大联合、大协作、大推广”的农机化发展观念,加快新产品研发与创新。二是创新推广机制。建立生产企业、经销商、乡村农机骨干人才和公益性农机推广机构密切配合的多元化推广机制,广泛开展体验式参与式农机推广活动。三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将农机化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项目规划,强化考核导向作用,倒逼政策落实落地。探索推进机具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贷款贴息、保险补助等金融保险政策体系。四是强化部门协同机制。加强管理部门相互协调、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推广机构相互协作,推动栽培和养殖方式的改进和作物品种的选育,形成农艺农机相适应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