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大地换新颜 民生改善幸福来

版次:01    作者:杨安迪 苏俊杰2023年01月20日

记者 杨安迪 通讯员 苏俊杰

看山,苍翠欲滴;望水,碧波轻荡;进村,赏心悦目;入院,别致静雅……春节将至,漫步江津的乡野大地,满目青山郁郁葱葱,乡间道路宽敞整洁,农家小院优美宜居,墙体彩绘绚烂多姿,美丽的田园风光如画般洒落在青山脚下、溪河之畔,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新春画卷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按照“点上示范、区域带动、面上推动”思路,从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厕所改造、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方面入手,下大力气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提“颜”增“质”。

“院落制”模式架起“共建桥”

近日,记者来到龙华镇燕坝村曾家山大院,只见整洁干净的水泥路面一直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前,道路两旁的花坛生机盎然。墙壁上“打造美好乡村,共建幸福家园”等宣传标语和别致的景观小品将整个村庄点缀得光鲜亮丽。

“以前的曾家山可不是这个样子,家禽乱窜、院坝杂乱、垃圾乱堆现象很常见。如今,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乡风都更加文明和谐了。我把照片发到朋友圈,大家纷纷为我的家乡点赞!”燕坝村返乡青年余桃谈到自己家乡发生的“蜕变”,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曾家山大院的变化得益于我区“院落制”乡村治理新模式的实施。为破解“村大面广难治”“户散人少难管”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堵点难点,我区通过选“乡贤能人”、树“院规院训”等措施,探索推行“院落制”乡村治理新模式。根据人口聚居密度、院落自然分布情况等,将村域划分为数十个大院,由村书记兼任村总院长,选举“乡贤能人”担任各院院长,实现院落共建共治共享。

如今,通过推行“院落制”模式,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截至目前,我区打造津彩大院144个、完成2000余户的整治提升,先锋镇新湾大院、油溪镇佛陀寺大院、石门镇全家大院等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树“院规家训”、设“讲理堂坝”、搞“萤火巡逻”、建“清洁卫队”等经验做法获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广。

农村公路建设铺就“幸福路”

让农村群众的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便捷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关键。近年来,我区将“四好农村路”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积极推进入户道路工程,畅通乡村道路,支撑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让农民有了新盼头,乡村振兴有了新期待。

嘉平镇地处江津南部山区,曾经交通出行难,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以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大垭村为例,这里山高路陡,曾几何时,部分村民抵达最近的乘车点要步行40多分钟。

近年来,嘉平镇将农村交通发展与服务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和促进“三农”工作紧密结合,新建“四好农村路”116公里,改扩建道路22.5公里,全镇硬化公路达210.5公里,镇内交通主骨架公路网络已经形成,极大改善了村民的交通出行、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公路建设,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农民的“腰包”。路网的全面覆盖,打通了优质农产品变现“堵点”,石门猕猴桃、油溪龙眼、贾嗣桑葚、西湖柑橘、杜市花卉……依托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乡村特色产业活起来了。

近十年,我区农村公路建设数量、建设标准居全市前列,累计建设农村公路2500公里,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全部实施水泥路等硬化路,不再建设泥结碎石公路,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民小组通畅率100%。

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大民生”

慈云镇凉河村村民刁礼品从小在农村生活, (下转第三版)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