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2 作者:黄昌怀 邓浩 陈婷2023年01月20日
杨栋群
曹均平
曾祥敏
姜楠
记者 黄昌怀 邓浩 陈婷
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区融媒体中心开展了“贯彻二十大 江津加油干”——江津融媒“百人百进”大型全媒体主题报道。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各领域的改革、发展、稳定、安全任务进行了谋篇布局与科学部署。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总要求,凝神聚力,大力推动“五地一城”建设。1月19日,区融媒体中心推出“贯彻二十大 江津加油干”江津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访谈第四期:聚焦江津“五地一城”建设之“乡村振兴示范地”。
访谈嘉宾:
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区乡村振兴局局长 杨栋群
白沙镇党委书记 曹均平
先锋镇党委书记 曾祥敏
江小白酒业基地事务总监 姜楠
杨栋群:
区农业农村委做好区级顶层设计
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委以做好顶层设计为抓手,着力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价值多元的“内涵式”发展路子。
一是品种的优良化。从区级层面我们一方面加大对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展示、推广运用。另一方面联合科研单位和优势企业加强对特色农作物的品种选育,促进品种的迭代更新升级。
二是投入的绿色化。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大力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监测,加强农产品质量的评估与监管。
三是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加大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链智能化进程,加强宜机化改园建园、机械化作业、系统化管控、数字化运营,提高特色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四是产品的市场化。积极融入“重庆名牌农产品”“巴味渝珍”市级品牌建设,持续提升“一江津彩”品牌影响力。通过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形式,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是发展的链条化。在做大做优农产品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比如,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产地加工业;做优乡村旅游,把田园变公园,实现乡村的多元价值。
曹均平:
白沙镇优化治理体系
创建市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近年来,白沙镇以“市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创建为契机,以“五个三”优化治理体系,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一是坚持三个抓手。抓党建引领,抓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发展,抓点线面结合,推动乡村发展提质增效。
二是突出三个重点。推进“三清一改”“五清理一活动”和“五沿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风貌美、守护农村持久美、放大农村生态美。
三是打好三张牌。打好政策牌,充分整合农业、林业、建设等政策和资源,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好行政体制改革试点牌,充分利用行政体制改革试点优势,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打造全国领先的镇级行政服务中心。打好评价体系创建牌,创建白沙镇“无诉讼村”“无信访村”,打造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四调合一”品牌镇。
四是抓好三类人员。发挥妇女、学生和儿童、先锋户作用,挖掘乡贤、党员等力量,激发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行动自觉。
五是做实三个方面。即找差距、抓落实、见成效,确保以示范创建提升群众参与度、获得感。
曾祥敏:
先锋镇全面推动“五大振兴”
擦亮“全国首批一、二、三产业示范强镇”招牌
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全面推进。先锋是全国九叶青花椒发源地,是全国青花椒种植面积和产值最大的镇,也是全国首批一、二、三产业示范强镇。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先锋镇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狠抓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探索枝条收老绿色调控新技术、“轻剪回缩”延迟采收新技术,推进种植生态化。鼓励机械耕作和智慧化管理,建立花椒相关质量标准体系。正在建设重庆江津先锋国际花椒产业城、先锋食品特色产业园。
狠抓“三乡”人才培育。围绕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急需紧缺专业,精准引进各类返乡人才64名,培育加工类人才4000余人,获各种专利100余个,发掘花椒技术“土专家”1000余人,培育出3000多名花椒技术骨干服务于全国青花椒产区。2022年“津工精匠”杯花椒采收职业技能大赛,先锋包揽了全区一二三等奖。先锋是江津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欢迎有志于乡村振兴事业的有识之士和优秀企业来镇发展。
狠抓乡村文化振兴。用好抗蒙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长寿文化等资源,增自信、聚人心、促文明。开展“一首村歌”“一部村史”“一个讲理坝”“一个文化大院”“一支文化队伍”的“乡村五个一文化工程”建设;持续举办椒乡之歌、鹤岭读书荟,开展先锋榜新乡贤、大院院长评选,每年5月举办稻田音乐节、稻田火锅节、蓝莓采摘节等乡村文旅活动,推出“稻先锋、椒好运”农文旅融合发展品牌。
狠抓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新修5000亩灌溉管网、7公里场镇污水管网、新建4座污水处理站。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整治散、乱、污企业12家,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全面落实河长制,笋溪河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建立先锋“四破四变”农村垃圾处置机制,成功创建重庆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示范基地。
狠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鼓励“双带双强”村党组织书记、带富创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加油干,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姜楠:
江小白金色黄庄延长产业链条
打造“农场酒厂共生”自然酿造生态
江小白金色黄庄,即江小白农场,地处江津长江南岸,区域覆盖白沙酒乡及周边地带。
依托千年酿酒历史和优良自然环境,江小白布局了原料基地江小白农场、酿造基地江记酒庄和驴溪酒厂,将酿酒生产、原料种植、本地自然资源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场酒厂共生”的自然酿造生态。
经过10余年的发展,产区布局了原料基地江小白农庄、酿造基地江记酒庄和驴溪酒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板块,集聚起一大批酒业上下游企业,从“农场”到“酒厂”,从“原粮”到“原浆”,企业将酿造的核心环节把控在了自己手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品质优势。
农业方面。目前,高粱产业园采取高粱-油菜轮作模式,油菜花在春天绽放,春末收割。之后,产业园会示范种植金皮糯高粱,是重庆最大的高粱种植基地。当前,自种高粱面积已有万亩。
工业方面。酿酒本质上属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每年,高粱收割烘干后,将被直接运往江记酒庄生产车间,由酿酒师酿制成酒,销往全国各地。
旅游方面。在高粱收获后,土地也会得到充分利用——江小白会播种下与高粱错季生长的油菜花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带动本地村民就业增收。为消除旅游的季节波动,江小白农场又开建了大地花房、大地乐园、大地艺术馆、大地酒馆、大地体育馆等设施,开展民俗旅游、研学教育、文创展示、非遗酿酒体验、农产品展销等项目,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提升了田园度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