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4 作者:胡杰 赵娟2023年06月26日
蔡家镇叶家坝梯田美如画卷
蔡家镇福德村土地整理项目
朱杨镇板桥社区耕地恢复补足
先锋镇保坪村耕地恢复补足
中山镇太和梯田多彩多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建设促保护,以实施重大工程为抓手,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严防死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健康、有序推动耕地保护,在改善农村耕作条件同时,又便利了群众生产生活、补充了新增耕地,走出了一条保护耕地的新路子,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以来,共计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99个,其中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3个,市级土地整理项目12个,稍加改造土地整理项目24个,区级土地整理项目160个,共计实施规模53731公顷,新增耕地5335公顷,总投资106529万元。其中,2023年在建区级项目10个,实施规模1954公顷,预计新增耕地180公顷,总投资7205万元。
纲举目张 耕地保护制度体系逐渐健全
同一片土地,同一个梦想,耕地保护蕴含着我们的共同责任。
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和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江津区规划自然资源系统心怀“国之大者”,围绕“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两大主题,聚焦“占补平衡、进出平衡”两大任务,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工作新出路、新机制、新举措,实行“完成一批、准备一批”的滚动计划,在落实本年度耕地恢复任务的基础上,提前谋划第二年的耕地恢复工作,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不断开创“全方位施策、全流程管控、系统化治理”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耕地资源安全已经成为托底经济的‘压舱石’,做好耕地保护是我们规划与自然资源人的初心。”据江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江津区耕地保护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耕地保护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全区耕地保护工作。区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基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政策、路径,指导各区域稳妥、有序开展耕地保护工作。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耕地保护监督工作新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全面建立“1+3”耕地保护政策体系。落实2066名基层网格员开展耕地保护巡查,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第一时间上报“网格化”巡查监管平台,形成“巡查发现—信息上报—执法查处—督查整改”的闭环管理。同时,明确新增耕地收益按一定比例拨付镇街用于恢复工程实施及后期管护,并根据当年度全区耕地数量,每年按一定标准落实“网格化”管理工作经费,由镇街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落实农户种粮补贴,有效调动镇街、村社保护耕地的主动性以及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
聚焦主业 土地整治助力耕地补充
仲夏时节,走进蔡家镇福德村,星罗棋布的大片农田,错落有致、四通八达的田坎,科学分布、相互连接的灌溉沟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良田美景尽收眼底。
福德村土壤富硒含量在中硒水平以上,项目区水田面积110.1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3%,发展优质富硒水稻种植条件较好。据了解,江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紧扣福德村土壤富硒天然优势,围绕占补平衡、耕地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关要求,结合福德村“一心、一环、五区”产业功能布局,依托从北至南的村主干道路,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生态环境、优化三生空间”等措施,沿途布设“村入口环境整治点(乡村振兴)、集水设施点(梯田整治+灌溉保障)、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梯田整治+宜机化)、物资平台集散点(旱改水)、田园风光展示点(鸟瞰梯田景观)”等5个节点展示项目区梯田、农耕等特色资源,促进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用好富硒土,带着百姓富”的目标,将项目区建成富硒水稻农业示范区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示范区。项目建成后新增耕地21公顷,新增耕地率9.48%,旱改水整治23公顷,新增粮食产量18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55万元。
福德村只是我区耕地土地整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等工程措施,撂荒地变富硒地,既增加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有效保障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据统计,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后,粮食产量亩均增加400余斤,每亩土地综合收入增加2400余元。
创新举措 有效遏制耕地“非粮化”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种了一辈子的田土,现在发现粮食的经济效益也很高。”李市镇黄桷村四组村民王大全谈起自己的“农经”,不由自主发出了感叹。
王大全占用耕地16亩种植猕猴桃,由于缺乏技术,猕猴桃树苗未完全存活。在当地驻社干部的劝导下,意识到耕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也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于是,在村里蔬菜种植技术能手带动下,他把16亩猕猴桃苗拔掉,开始种蔬菜,恢复了耕地用途。现在蔬菜绿油油的一片,长势很好,纯收入超过10万元。
据了解,李市镇在践行耕地保护中,将3.6万元/亩的耕地恢复补足认定新增耕地和2.4万元/亩的非耕地和旱改水开发整治工作经费用于耕地保护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规资、农林、平安建设联动,将撂荒地监测、耕地非粮、非农监管融入平安建设网格,以“院落制+积分制”整合到“网格化”动态巡查中,进一步整合撂荒地等土地资源,以“委托+订单”等模式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优势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项目,促进农产品就近就地转化增值。同时,调动“走出去”的种植能手回村服务,利用村集体公司流转的土地,带动周边群众开展有机特色蔬菜示范种植,提高农作物价值。另外,提升行业种植标准,改善土壤地力,通过间种、套种、轮种,让农户获得双生效益。鼓励经济作物出口外销,通过提高作物生产行业标准促进农资合理使用,避免土壤板结、污染,提升土地肥力,在不降低经济作物种植密度的同时,提升间种粮、棉、油、糖、菜的产量。
近年来,江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通过“技术分析+现场调查”的方式,对种植密度较小的果园地、树林地、“插花地”等易恢复地块进行优先恢复。同时,全面梳理“第三次国土调查”后农户主动恢复耕种的地块,利用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等方式,以最小成本和最高效的方式稳妥、有序、多元化开展耕地恢复补足。2022年,全区完成耕地恢复整治6.34万亩,实现耕地面积112.45万亩,较2020年、2021年分别增加了3700亩、7500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
新形势需要新作为,新任务需要新举措。江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将持续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积极构建耕地保护新机制新格局,不断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深入开展耕地动态监测监管,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切实履行耕地保护职责,真正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为“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贡献江津力量。
本版图文由记者 胡杰 通讯员 赵娟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