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点子助乡村产业搭上电商“快车”

——区政协侨台民宗界别委员工作室帮扶慈云镇小园村侧记

版次:02    作者:廖洋 刘朦濛2023年07月12日

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刘朦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在这个一根网线连通城乡的时代,“新农人”正从事着产销无缝衔接的“新农活”,为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还没有下单脆红李的亲抓紧时间哟!倒数五四三二一……”近日,在慈云镇小园村的电商直播基地内,乡村主播杨敏开播不久,就在直播间掀起一波小高潮。2个多月前,她和基地的同事们在区政协委员姜春指导下开始学习直播“带货”,如今已熟练掌握了“带货”技巧。

小园村位于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是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一村一品”示范村(苗木)、乡村治理示范村,也是江津区乡村振兴基地,特色产业“主打”花卉苗木、富硒九叶青花椒、金针菇、鹌鹑蛋、各类小水果等,其中,金针菇在我区的市场份额占70%。

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怎么卖”“卖到哪儿”“卖多少”?如何让丰收变成农户口袋里实实在在的增收?这些问题成为江津区政协侨台民宗界别委员工作室在联系帮扶小园村的履职实践中的重要议题。

通过对小园村村容村貌、农户种植养殖、代表性农业企业开展多次调研,区政协侨台民宗界别委员工作室的委员们发现,虽然村委会已经建立起电商平台,但相关基础还十分薄弱,不仅缺乏电商专业人才,也未形成品牌效益和品牌竞争力。

集思广益明思路,凝聚共识献良策。为推动小园村电商发展,助力农产品“产得好”“销得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区政协侨台民宗界别委员工作室将调研收集到的问题整理形成“建设小园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协商议题,于今年4月底组织开展了一场“渝事好商量——讲出‘津点子’”协商议事活动。

“在农产品品牌上需要整体升级,最好统一包装设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村集体收入”“做好定位,把好质量关,解决物流运输是关键”“可以通过整理形成一批文化故事来助力农产品的销售”“加大电商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深度,储备一批本土人才”……协商中,区政协委员、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村干部、村民代表聚焦小园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促进电商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等方面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写好了协商建言的“前半篇文章”,区政协侨台民宗界别委员工作室还在持续书写落实转化的“后半篇文章”:委员工作室安排专人对接相关资源为小园村搭建了完善的电商平台,包括线上直播平台、网店支付系统、销售渠道、物流系统等的搭建,以及线下直播人员培训、农产品定位、品牌包装和农产品展厅设计,大力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产品上行、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等工作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