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提升行动”助推教育跨越发展

——我区实施基础教育品质提升行动纪实

版次:04    作者:李婉龄 王咏梅2023年09月08日

江津六中扩建校区 记者 苏盛宇 摄

江津区课堂教学大练兵展示活动

江津区2023年新教师培训合影

双福六小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走出校园 记者 苏盛宇 摄

菜市街小学校学生节目展演

广兴学校小棋手们正在和象棋机器人比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教育强区和人民满意“两大目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奏响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听交响曲。

2022年9月22日,我区印发《基础教育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一学年来,通过实施“立德树人”“上档升级”“课堂提质”“强师铸魂”“改革攻坚”五大提升行动,25项工作举措,全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交出高分答卷。其中,8项成果斩获教育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0项课题获得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上榜全国“新时代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案例”。

奋力实施立德树人行动

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近日,《光明日报》对西城小学诗教特色进行报道,其融合教室、学校、社会三个空间,打造立德树人大课堂,实现诗词的全时空育人功能,引起全国关注。

瞄准新定位,我区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时空,积极构建人才一体化培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评价一体化实施的全环境育人新格局。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人才一体化培养,激发“源动能”。实施义务教育“创新人才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分区域打造一批优质初中学校,全面完成3所“公参民”学校治理。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燃动“新引擎”。深化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挖掘江津区红色教育资源和校本德育资源,建设一批德育精品课程、一批德育教育基地、一批英模故事课。

评价一体化实施,加注 “润滑剂”。赋能学生正向激励,以品德发展、创新精神、身心健康、兴趣特长为核心,构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本、美育为根、劳育为荣的五育并举评价体系。同时,健全学校评价机制。启动学校办学章程及内部管理制度修订,成功结项市级改革课题7个,承担各级评价改革专项课题20个,学校参与研究31所次。

值得一提的是,区教委还把“武术+体育+健身+特色”结合起来,支持学校发展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发挥江津“武术之乡”优势。

大力实施提档升级行动

筑牢教育可持续发展“根基”

近日,记者走进江津六中扩建校区,只见校内建有灯光塑胶羽毛球场、室内风雨球馆等体育设施,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录播室等一应俱全。

统筹规划“一盘棋”,标准化建设 “加速跑”。一学年来,区教委完善基础教育学校场地设施配置,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区校地面积比上学年增加442亩,校舍面积增加22.52万平方米,教育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新建成江津中学滨江校区、双福二中、双福六小3所中小学,扩建江津六中,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8660个。新增5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园学位1680个,新增学前教育普惠人数1100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8.02%。

精准帮扶“一股劲”,上学路奏响“好声音”。“学生都是苗,一个也不能少”,一年来,我区拨付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补助等资助资金1.37亿元,覆盖学前教育到中职教育学段,惠及学生(幼儿)22.3万人次,发放贷款4160余万元,筑牢教育“根基”。

如今,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间间教室装上了现代化教学设备,一批批适龄儿童实现就近入学,追梦学子在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雨露下快乐茁壮成长。

着力推进课堂提质行动

活力课堂大幅提升育人品质

今年3月,我区形成了以“大概念统领的活力课堂”引领江津基础教育全学段、全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共识,确立了具有江津标识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目前,全区共建立41所基地校,精选2-3门优质学科,进行理论框架和特色内涵等方面的前期探究,提升课堂育人品质。

“三名”工程“大赛道”,构建人才聚集“强磁场”。我区通过大讨论、大学习、大实践、大评比,为全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展现个人教学风采的机会,锻造一批课堂教学名师,掀起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新改革。教育系统“三名”工程人才建设被《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大型图书文献史册收录。

集团化办学“多载体”,推动特色发展“加速度”。整合教学资源,推动多样化特色发展。我区深化“强校+弱校”“名校+新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建立以江津中学等为领军学校,涵盖32所成员校的5个中学教育集团,办好有情怀、有温度、有质量的江津教育。

校本课程“大开发”,打造活力课堂“新标杆”。如今,白沙中学围绕“优化教学管理规程”试点项目,优化教学环节,助推减负提质。滨江四牌坊小学校积极推进大概念统领的“大单元”整体教学改革,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核心素养。

一系列新举措激活课程“一池春水”,江津活力课堂百花齐放。

倾力实施强师铸魂行动

“2+4+N”打造名师孵化基地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去年,我区确立了“2+4+N”江津教师教育工作品牌战略,即树立创建“江津区教师进修学院(江津区教师教育学院)”、重庆市以及全国“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2个目标,分区域建设鼎山、白沙、油溪、四屏4个教师教育基地,建设“N”个教师教育现场教学点及教师教育特色课程,以此打造一批名师孵化基地。

目前,我区已认定并授牌3个教师教育基地和16个教师教育现场教学点,建成10门教师教育人文课程。基地和现场教学点先后承接各级各类培训班14个,培训市内外干部教师1000余人次,提升了江津教师教育的品牌效应。

我区积极改善培养机制、考核招聘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让全区教师学历、学科、岗位、结构更加优化。公开招聘教师282名,公开选聘教师18名,调配教师221名。

一学年来,我区8节教师课例获评“部级精品课”,8门校本课程入选全国校本课程典型案例。江津物理教师团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物理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展示交流活动。

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师评价改革落地,江津教师队伍建设迎来发展新格局。

聚力推进“改革攻坚”行动

“双减”系列成果荣获重庆优秀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风清;国风清,则家国兴。”今年3月,我区中小学家风校风建设论坛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一学年来,区教委按照“1+2+3”共育模式,建立“司法参与、家校社协同共育”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培育区级、校级两支家庭教育队伍,打造“家长学校专业化建设”“家长学校平台”“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三个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无声的滋润,将美善品德的种子厚植学生心中。我区8项课题获“家校社协同创新育人研究项目”立项,7所项目学校接受了教育部课程中心专家线上指导和培训,25所学校参加了全区“家校共育”主题设计展示评比活动。

抓好“双减”,扎实推进改革。我区大力开展校外培训专项治理,建立“双减”随手拍便捷投诉平台,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清零。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创新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出台作业管理办法,作业时间控制达标率达100%。

成绩见证努力。江津作业设计经验荣登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四次学术年会平台展示。区教委《八项试点“实打实”“四大聚焦”助“双减”》荣获重庆市“双减”区县优秀案例。

鲸波万仞立潮头,腾身百变为人先。江津教育将大力践行教育发展“1334”工作思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打造更多具有江津辨识度的教育工作标志性成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江津作出新的贡献!

本版文字由记者 李婉龄 通讯员 王咏梅采写 图片除署名外由区教委提供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