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4 作者:金临2023年10月07日
《破茧·小井庄生产队的包产到户》 漆晓勇 作 (中国美术馆藏)
《西行日记·云上的日子》 漆晓勇 作 (中国美术馆藏)
□ 金临
油画传入中国,其实无论怎样表述,最恰当的还是“中国油画”——中国人自己的油画,而不是西方的,即便这一套东西或方法论不是我们的,但其内在的品格与精神一定是中国人自己的。
川美是培养西南美术人才的摇篮,身为重庆市江津区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漆晓勇,他绘画起步也正是从这开始。近些年,他的创作不断突破,这与他这几年不断寻师访学,得到多方滋养是分不开的。漆晓勇的绘画风格,在总体抒情的基础上,强调色彩、肌理和表现,注重油画的本体语言,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想法。观者看后,会有所思考并得到美的熏陶。
作为画者,笔者认为漆晓勇的绘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语言与时代的同步
语言是油画的生命力。油画语言需经得起推敲,它不完全是技法,还涉及其它问题。在中国,像漆晓勇这样去创作,并有一套自己的创作模式是不多见的,这也为我们研究提供了一个案例。从漆晓勇画中,能感觉到他非常重视语言与时代的联系,这是他绘画一大特征。
首先,今天的油画创作方法已不再单一,但重视油画语言一直是油画品质的最终要求。作为一位油画创作者,想必漆晓勇深知这个道理,他曾说自己非常注重油画语言。而且,从本质上看,中国油画发展中所遇的问题就是语言。油画有自己的语言,或者说画布上表现出的质感或表征就是油画的语言魅力。漆晓勇的创作,不管是描摹生活,例如《西行日记·云上的日子》等,都带有他自己的语言——他自己多年总结出的油画表达方法,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同样,作品里预示的,也一定是通过油画语言来阐述。这提示我们,看待一张油画作品,语言才是一张画的生命力。
另外,作品要立足时代,需与时俱进。体现在作品上,就是要反映当下主题。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时代不仅是创作的沃土,也是创作的标尺。时代是创作的母体,有取之不竭的素材,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最低要求。
因此,今天的油画创作,既要定位语言方向,也要抓住时代脉搏,这是我们评判新时期文艺作品的一个标准。在创作上,漆晓勇正是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作品,以期达到国家、社会和观众的认同。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艺术家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他的画既能摸得到时代,也有对油画语言的最新探索,以此形成自己的创作方法。
肌理与表现的统一
随着绘画发展,肌理正逐渐成为油画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一种“触感”转化为画面物质的东西,承担表达的内容,成为画面的一个部分。也正因这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利用和探索肌理在油画上的运用,努力使之成为自己艺术风格的一部分。作为上个世纪川美“交接”时代的受益者,漆晓勇显然对今天的油画创作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对肌理的使用。他深谙其道,在他的作品里,几乎都能看到他利用肌理的绘画方式。
凝重、斑驳、混沌、通透、氤氲等这些偶发的效果,都在漆晓勇的画里经历。我们看他近期或近五年来的创作,会明显发觉他非常在意肌理的使用。一般说来,他画画“粮草”先行,先做肌理,没有具体的形象要求,这时他像一个“感觉派”的画家,强调画面的效果,不被具体束缚。从实际表达来看,他的最终表达都基于前期的支持,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创作方式,给画面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弥补了一些个人创作的硬伤。相反,基础如果太弱,效果往往不好,这于创作无益,且会暴露更多的问题。好在,漆晓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懂得肌理所用之道,并不受制于它,且避免因肌理而肌理。
川美毕业的,似乎都有做肌理的传统,从罗中立的《父亲》到何多苓的《青春已经苏醒》,再到袁敏的《远方的地平线》,肌理成为我们对那一代人的记忆,它承载了更多的东西。同样,从漆晓勇的画里我们也可以解读出他对肌理的偏爱,体会到川美血脉对后来人的影响。同时,当我们把肌理作为绘画语言及绘画手段时,我们要警惕它一定不能强过于绘画本身,不能超过画面本身的叙事,尤其是主题性绘画——目的不是为了显示“肌理”本身,而是用它来增强画面的审美效果,服务于主题。今天的绘画,肌理在使用上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也都在扩展。创作上,漆晓勇一直秉持自己的理念,以肌理之美带动画面和表达主题,如《风雨渔归人》《塔吉克的阳光》《红色少年》等作品。如今,肌理已成为漆晓勇创作的一种“途径”,甚至画之前不做一些肌理,他都无法画下去,这也说明他对画面肌理的依赖。事实上,好的肌理效果对画有决定性的作用。
最终,肌理要服务主题。当艺术家要表达的时候,如果技术不具备,则很难有好的表现。笔者见过画家本人一幅画制作的全过程,他的肌理效果一定是有所预谋,且要达到他所要的效果——能够烘托气氛,这也是漆晓勇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他非常注重肌理与表现的统一,从不割裂,不会过度解读,使画变成单纯的肌理作品。这一点他是清醒的,且有所控制的。
主题与思想的叠合
主题,即一件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是画家创作的一个基本诉求与切入点。好的作品,主题与创作者的思想一定是吻合的。要做到这一点,需把握和了解主题的含义,并做到思想上有所认识。优秀的绘画作品,主题与思想通常高度一致,需要表达的和需要描绘的也都是经过一遍遍深思熟虑,然后再通过画家的技艺去表现。
油画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在表达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时,所具有的优势让它的表现力更具感染力。就主题来说,不脱离具体形象的表现都具有现实意义。从这一点看,漆晓勇几乎所有的创作都基于一个主题,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他作品里的形象带着活生生的气息,既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解释”且需要描写的对象。就主题来说,他并没有让艺术过于“悬置”生活,而是可表达的,也是具有深度的。如果放眼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艺,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主题性创作是每一个时代创作的重点,也往往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漆晓勇是善抓主题的高手,他总能找到生活中他所要契合的那个点——不论工人、农民、军人,主题先行——这构成他创作的一个线索,抓住社会的主旋律进行创作,与思想保持高度一致,从而达到外在与内在合一,外现为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聂帅和他的战友们》这件作品,题目开宗明义,创作就围绕这一主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其实,文艺服务社会大众,首要任务是揭示人的思想。这一点,漆晓勇近期的创作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无论是工人、藏族人民或军人,所表达的都是时代的劳动者,表现他们的生活之美、劳动之美。作品《西行日记·云上的日子》,以藏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作为表现主题,表现出藏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主题与思想较好地融合,体现了作者把握创作大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一定的思想觉悟。而且,像这一类以讴歌劳动者为题材的作品,在漆晓勇的画里屡见不鲜,时有新意。除此之外,他的国家主题性创作——《破茧·小井庄生产队的包产到户》,一样是要求主题与思想契合,反映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以,漆晓勇的创作始终是对存在或存在过的现实进行挖掘,在确保创作主题推进的同时,不降低自己思想上的高度,经过多年摸索与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在推出和提出主题的时候,漆晓勇的主题和思想是在一个同步的轨道上的。同时,如何把自己的一套技法贴近于塑造人物的真实,减弱绘画“质地”影响,又不至于让画面空洞,并具有一定的精神深度,在这一点上,漆晓勇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且比较深入。在与笔者交谈中,曾说到绘画的主题与思想的关系,他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时弊。通俗来讲,漆晓勇在表达主题的时候,他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且符合时代要求,这也是每一位艺术家在当今时代的责任。生活既教会了我们谋生的手段,同时又会不断丢给我们生活的问题。当你置身于这个时代,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完全忽视了生活和真实会显得有点儿怯懦。我们只要稍微读一下漆晓勇每一幅画的主题,似乎都可以得到一个准确的答复,即他是一个有责任的画家,他的思想立足于这个时代,立足于当下生活,立足于这个时代可歌可泣的人。
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真实,漆晓勇绘画的可贵之处也在于此,即有真情。
认识与创作的高度
艺术家的创作,本质是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其对世界的认识。漆晓勇的作品《爱的力量》《风起的日子》《暖冬》等无一不是这样的题材和创作,宗旨是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
近几年,漆晓勇创作出一批艺术水准高的优秀作品,作品连续入选重要展览,还有一些作品被国家或机构收藏,这体现了他创作的高度,即始终把研究油画的本体语言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研究油画在中国发展的东方之路。漆晓勇的创作,始终围绕这个时代最鲜活的人、最朴素的生活、最真实的事,他希望把现实中美好的生活一一放置在画布上。就像他的作品《火红年代》,他把画笔放到了炼钢一线,用自己被炉火所燃烧的激情去塑造人物形象,用浓郁热火的颜色勾勒出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劳动者形象。
任何一种门类艺术,在讲门道的同时,也讲认识的高度。绘画上,就要对创作的主题和内容有所认识。举个例子,漆晓勇绘画的基本色调有别于他这一地区人所用的色彩体系,他能够以自己的认识选配符合创作主题和内容的色彩,懂得如何用色。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漆晓勇的这些认识有赖于他生活经验和创作体验的长期积累。早年的川美学习,使他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素养,后来遍访名师、不断学习和写生创作,又提升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创作中提高认识,在认识中提高创作。事实上,只有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创作上才能突破高度,这是铁定的事实。显然,漆晓勇对此早有意识。他深知创作与生活一样,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需要不断努力和长期坚持,需要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纵观漆晓勇创作,我们不难看出,漆晓勇以以上四点作为自己创作的标准,始终以时代作为参考坐标,去塑造新时代中国人的新形象,追求中国油画的新气象,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服务于国家、社会和观众,以此弘扬社会的主旋律和真善美。他把绘画当作一种使命,追求自身的价值和人生体验。这也是支撑他艺术创作走到今天的不竭的绘画动力。
此外,漆晓勇的创作经历也值得作为一个个案来研究。他的学画经历、绘画风格,以及取得的成绩,放在全国来说也是非常不错的。在重庆江津这样一片地域,出现像他这样一位有特点的画家,是时代之幸,也是江津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