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4 作者:陈婷 王达政2023年12月08日
钟云舫《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 通讯员 张树仁 摄
滨江路楹联氛围浓厚 记者 袁孝椿 摄
朝源观遗址(资料图)
记者 陈婷 通讯员 王达政
大江要津,联圣故里。日前,记者获悉,“联圣钟云舫杯”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展开幕式将于12月中旬在重庆美术馆举行,现场还将同步举行“联圣钟云舫杯”第二届全国楹联大赛颁奖仪式,进一步彰显“联圣”钟云舫及其作品在楹联史上的重要意义,推动楹联文化与书法创作的深度融合,打造好具有江津辨识度的文化品牌。
近年来,江津区深挖楹联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积极赋能具有全国辨识度的“联圣故里”文化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04年,中山镇被重庆市授予“楹联之镇”称号,这是重庆市最早被授予“楹联之镇”的镇街之一;2008年,江津区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这是重庆市目前唯一的“中国楹联文化城市”;2013年,“江津楹联民俗”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我区不断推进楹联氛围建设。2018年,江津区修建滨江路诗联长廊,长廊内容分9大类29小项,包括集雅亭、文化景墙、情景雕塑小品、人行道诗联廊架、护栏文化打造等。2019年,修建1.5公里鼎山诗联大道。2020至2021年,在鼎山公园内植入诗联文化元素,打造诗联文化主题公园,在17个重要节点或道口,竖立17尊大理石,镌刻了钟云舫以及杜牧、苏轼等名人诗联作品。此外,我区积极开展全国性楹联研讨及展赛活动和区内楹联文化活动,同时坚持联墨并举,常年开展“书春”活动,将联艺引向深入。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底蕴深厚
地处长江要津的重庆江津,蜀文化、巴文化、黔北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具江津特色的地域文化。而在江津的地域特色文化中,楹联文化熠熠生辉。
江津挖掘楹联文化,始源于清末著名巴蜀才子钟云舫及他在狱中撰写的1612字的“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
江津的楹联文化,往前追溯,则可推到北宋时期。北宋末期,宋徽宗朝丞相张商英退休后来江津定居,振兴石佛寺和石佛书院。张商英寓居江津10余年,在石佛寺书院创作的两句一组的短句,非诗非词,成为刻录江津风物的经典,是迄今发现的江津楹联源头。“星文占地谶,巽水直江流”,此乃张商英对江津天文分野与地理水脉的精彩概括。
江津楹联三个“天下第一”
明代是中国楹联文化的成熟时期。江津相府路89号“江公享堂”,是明代景泰年间翰林学士、工部尚书江渊告老还乡后的宅第,门柱楹联“北极勋臣府;西川相国家”为明宪宗成化皇帝钦书,以表彰其功绩。据考证, 这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所书有实物可证之最早楹联,有“天下第一皇联”之称,也是江津作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标之一。
“地当扼泸渝、控涪合之冲,接滇黔、通藏卫之隘,四顾葱葱郁郁,俱围入画江城……”这副《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长达1612字,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为清末“联圣”钟云舫所作。清末秀才钟云舫(1847—1911),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区鼎山街道高牙村)人,清末著名楹联家,属福建客家移民后裔。他自称硬汉,号铮铮居士,以长于撰制楹联著称,一生创作楹联4000余副,存世1856余副,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思想之深刻,题材之广泛,文学语言之纯熟,艺术格调之高雅,在晚清无人望其项背,故被世人称为“联圣”。
江津四面山朝源观是坐落在深山密林里的一座古道观,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朝源观有两道观门。
东门正楼匾刻“荡荡自清”,华版刻“芝茂”“兰芳”,山门门枋拱门处左右斜刻“善芽”“习三”四字及荷花图案。石门上左右刻:“长长长长长长~长”“乘乘乘乘乘乘~乘”。目前,此联语有两种读法:其一为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乘乘乘乘乘乘~乘”;其二为上联“善芽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横批“金阙云宫”。
西门正楼匾刻“杳杳仙缘”,山门门枋处左右斜刻“云朋”“霞友”四字及荷花图案。石门左右刻:“观观观观观观~观”“朝朝朝朝朝朝~朝”。此联语亦有两种读法:其一为上联“观观观观观观~观”,下联“朝朝朝朝朝朝~朝”;其二为上联“云朋观观观观观观~观”,下联“霞友朝朝朝朝朝朝~朝”。横批“元洞玉历”。其刻文均为楷书阴刻。以上这两副门联主体应为一字贯底联,第七字简约为“~”符号,其句读奇特,联意玄奥,令人难读难解。
1988年第6期《西南旅游》杂志刊载了“长乘”楹联。此后,各大媒体也曾先后宣传介绍过这副楹联。《中国旅游报》于1994年6月9日刊登了李先辉的《天下第一长联和天下第一奇联》一文,文章说,这副对联与孟姜女庙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有些类似。但数百年来,不知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故有“天下第一奇联”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