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4 作者:2024年01月17日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投票
不忘初心的“升旗老人” 丁文启,男,95岁,中共党员,江津区四屏镇青堰村村民 他从小家庭贫困,7岁起便帮工打杂养家。解放后,他坚定跟党走,先后在村农会、乡政府工作,奉献乡村建设,始终感念党恩。家乡四屏镇青堰村插旗山,位于四面山景区后山,因峰顶曾是空军航标插有红旗得名。2016年初,村里即将通公路,他有感于条件越好,理想信念教育越重要,萌发了“红旗再飘扬、航标变地标、传承爱国情”的想法。2016年5月1日,88岁的他带领家人,攀爬3小时到达海拔1500米的山顶,冒着大风,竖旗杆、搭旗台、升国旗、唱国歌,插旗山时隔50年后再次红旗飘扬。7年以来,从他一家四代人接力升国旗、护国旗到带动周边900余名群众共同守护,累计升国旗70余场次,更换旗布、旗杆30余次。插旗山成为了区党员教育基地,激发了来往游客的爱国情怀,入选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双向奔赴的“慈孝祖孙” 何树彬 ,女,112岁,群众;袁真素,女,41岁,群众,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龙塘村村民 41年前,贫苦的71岁老人何树彬从坟堆边“捡”回刚出生不足一个月的袁真素,节衣缩食、艰难抚养长大。21年前,袁真素“约法三章”“倒插门”招亲赡养年迈奶奶和孤苦养父。11年前,袁真素毅然放弃与丈夫一起在外打工独自返乡,照顾意外摔伤骨折、百岁高龄的奶奶何树彬,无微不至换来老人奇迹康复。11年来,袁真素日夜陪伴、精心照料,112岁的何树彬老人被宠成“幸福的小孩”,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成为江津区最长寿的老人。2023年11月27日,何树彬老人在睡梦中安然去世。大德必寿、寿孝永传,你给我新生,我予你颐养,何树彬袁真素婆孙双向奔赴的故事成为乡邻的美谈和榜样,获评2023年第三季度“重庆好人”,入选重庆市道德模范。
守护微光的“阅读榜样” 李大本,男,60岁,群众,江津区四面山镇双凤村村民 儿时因家庭变故早早辍学的李大本深知山区孩子学习成长不易。2018年暑假,李大本和儿时挚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政军一起创建了“厚生书屋”,为家乡儿童免费提供图书借阅和教育帮扶。李大本贡献出自己的板房,专门做了书架,募集桌椅,将1200册爱心人士捐赠的图书背回书屋。2018年8月21日,“厚生书屋”免费向孩子们开放。5年来,他给孩子们安排免费午餐,提供住宿,给书屋安装空调,配备灭火器等,累积花掉多年养猪养牛挣的15万余元,不计付出、不求回报悉心守护孩子和书屋。5年来,书屋里的30多名孩子茁壮成长。李大本凭借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和对弱势群体的共情,对苦难的敏感和对现实的不妥协,用自己的微光照亮“厚生书屋”,点燃山乡孩子的希望。他被中宣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评为2023年“乡村阅读榜样”。
扎根泥土的“新型农民” 费华桥,男,36岁,中共党员,重庆归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2年,费华桥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乡投身于乡村产业振兴,成为“新型农民”。他创建重庆归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老家登云山流转林地、土地200余亩,种植橄榄、桃树、李子、桑葚等水果,开始了创业之路。2014年,他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共同开发橄榄白兰地等产品,为产业链的延伸奠定了基础。2020年,他扩大生产规模,流转300亩橄榄园区,并对鲜食橄榄品种进行嫁接改良,进一步提升了石蟆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2021年,他再次流转土地100余亩,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合作开展稻田养鱼项目,带动村民增收100余万元。2023年,费华桥被重庆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评为“百姓学习之星”。
身残志坚的“最美巾帼” 殷晓兰,女,43岁,中共党员,重庆市祥禾鲜农业股份合作社、重庆民禾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2005年,殷晓兰和丈夫王勇因交通事故造成身体残疾,丧失劳动力,家庭一度陷入困境。但夫妻二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起早贪黑从事蔬菜购销。2017年,她先后成立祥禾鲜农业股份合作社和民禾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9年,她创立“民祥嫂”泡菜品牌,带动周边800多户农户种植蔬菜2500亩,实现增收200万元。2022年,她成立的公司和合作社实现营业额超1000万元,直接带动90余名群众就业。身残志坚的她,付出平常人千百倍的努力,不仅自身脱贫致富,还带领村民致富增收。她所开办的祥禾鲜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优秀农民种植示范社”,她先后获评江津区残疾人先进个人、“自强模范”“江津区脱贫攻坚最美巾帼奋斗者”、重庆市最美“巾帼脱贫户”。
慈善敬老的“爱心老板” 潘容芝,女,57岁,民建会员,重庆津翔健康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容芝出生于广东,1993年来到江津,经过多年打拼,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品牌。2017年至今,她把积累多年的2000多万元资金投入养老事业,实现了江津养老行业新突破。她的公司旗下托养机构9家,职业培训学校1所,镇街养老服务中心3家,社区养老服务站10家,解决上万人次空巢老人、残疾人、特困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虽然她的普通话并不流利,但她却能叫出每位入住老人的名字。她还带领护工勤学急救知识,成功抢救几十位老人的生命。她热心参与区工商联、区妇联、区民政局、区残联及商会组织的各种公益慈善活动,长期资助3个孩子上学,组织带领女企业家商会捐赠物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疫情期间为租户减免30多万元租金。她说:“我家庭很幸福,所以我想让更多人幸福。”
一生赤忱的“护路勇士” 易维华,男,79岁,中共党员,江津区广兴镇广岳村护路联防队员 1969年,易维华与铁路正式结缘。这一年,他作为生产队民兵排长加入铁道兵8714部队民工营,参加了筑路攻坚大会战。1971年,他转入养护队,负责渝黔铁路广兴段。54年来,无论寒暑,不管晴雨,他带领队员们把渝黔铁路广兴段这条地形复杂、基础薄弱的“担心线”打磨成了“放心线”,为铁路运输安全、平安镇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54年来,他共走访了774户人家,守护了铁路沿线415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惠及广兴90%的常住人口;曾7次从生死线上拽下12人;3次在千钧一发之际将脱缰的耕牛、山羊赶下线路;累计报告大小数百起地灾隐患,保持了护路区段“零事故、零伤亡”。他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用担当保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是我们身边的“护路勇士”!
退而不休的“调解团长” 程升良,男,71岁,群众,江津区朱杨镇桥坪村村民 程升良任桥坪村村主任19年,2010年退休。桥坪村成立“和事佬”民间调解团后,他担任调解团团长。凭着他的古道热肠,发挥人熟、地熟、事情熟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灵活化解了大量民间纠纷。他建立起“和事佬”串门促和、坐堂问诊、联席会诊、信息反馈、纠纷回访等制度,形成一套可实际操作的“和事经”。他对民生问题及矛盾纠纷梳理汇总、深入分析、建立台账,按照“以事找人、以案定人”的方式,合理调配用好用活“和事佬”,提供“点单式”精准调解,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2010年以来,“和事佬”成功调处婚姻、邻里等民间纠纷678件,化解征迁类型纠纷85件,化解土地纠纷151件。“和事佬”调解模式实现从“昙花一现”走向“常态长效”,让“民间枫桥”焕发新活力。
巧化矛盾的“金牌调解” 张树仁,男,60岁,中共党员,鼎山街道联调联处中心专职调解员 张树仁在鼎山街道办事处工作期间,先后负责拆迁、信访、市政等群众矛盾纠纷多的工作任务。10年来,他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50件,成为街道的“金牌调解员”。2021年,桃园某小区因停车收费问题,业主和物业公司剑拔弩张。张树仁带领小区12名业主代表,先后到几江、圣泉等物业小区实地查看、比较,疏导业主情绪,成功化解了大规模的物业矛盾纠纷。退休后,他再到鼎山街道联调联处中心工作,每天坚持学习心理学、《民法典》等书籍增强调解技巧,半年时间调解矛盾纠纷150件,涉及资金150万元。他还积极开展宣讲,把普法触角延伸到各社区,一年开展法治讲座16场次,开展矛盾纠纷培训9场次。张树仁退休不褪色,他在调解、普法路上彰显了银发力量,践行着党员为人民解忧的初心。
逐梦深山的“林业夫妻” 张超,男,34岁,中共预备党员,江津区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负责人;张芯语,女,32岁,中共党员,江津区林业局森林病虫防治站工作人员 5年前,一对初到江津的东北夫妻,在远离城区80多公里的四面山扎了根。工作期间,他们克服长居深山的恐惧与孤独,组建科研团队,开展自主科研。在别人熟睡的寂静深夜,他们默默地开展蛾类灯诱调查,对昆虫生物多样性进行统计和研究,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2022年3月,他们描述发表了以张芯语名字命名的四面山蛾类新物种“芯语红鹰天蛾”。2023年8月,蛾类学者还以她的名字命名了新物种“芯语咖苔蛾”。5年来,他们相继发现“四面山狄苔蛾”“四面山条刺蛾”“平直带夜蛾”等蛾类新物种。5年来,他们累计进山开展蛾类调查80余次,采集蛾类标本1000余件,为四面山260余种蛾类昆虫找到了“身份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永葆忠诚的“专武干事” 涂伟,男,41岁,中共党员,江津区珞璜镇人民政府干部 17年的军旅生涯,3年多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经历,涂伟始终保持军人优良传统,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部队中,他铸就了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坚韧的革命意志。转业后,他扎根基层,为珞璜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支坪镇发生山火期间,涂伟连续奋战6天6夜,面对熊熊烈火,他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投身防火隔离带的清理、明火扑救、林区居民转移安置、救灾物资配送、电路清障以及巡山等艰巨任务,日均休息仅两小时。于国,他是忠诚无畏的战士;于民,他是默默奉献的公仆。他展现出退伍不褪色、永远跟党走的忠诚品格,彰显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退役军人新风貌,他先后于2006、2008、2010年三次荣立“三等功”,获评2022年度“最美珞璜人”、2023年江津区人民武装部“优秀带兵骨干”。
校园排球的“冠军教练” 张春光,男,58岁,中共党员,江津区龙华镇龙华小学校体育教师 1991年,26岁的张春光来到龙华小学担任体育教学工作。每天清晨,龙华小学的操场上总会响起哨声。晨雾中、细雨里,身穿运动装的张春光总会带着一群孩子,在操场上精神抖擞地训练。龙华小学的排球走出了江津,走出了重庆,走向了全国。他用一股不服输的狠劲儿,排除千难万阻,带领学校排球队先后夺得16个江津区冠军、31个重庆市冠军和2次全国前五名。2008年以来,龙华小学男女排球队连续10年蝉联重庆市小学生排球锦标赛冠军,被誉为重庆校园排球的“龙华现象”。学校先后被授予区级、市级、国家级荣誉外,还被授予“邓若曾排球学校”荣誉称号。张春光2次被评为“江津区优秀共产党员”,10多次被评为江津区、重庆市优秀排球教练员。
铁面柔情的“热心法官” 陈佑,女,39岁,中共党员,江津区人民法院白沙人民法庭副庭长 陈佑深耕传统民事审判工作13年,办理了2000多件疑难、复杂、群体性案件。在涉民生案件中,她竭尽所能促成调解,力求案结事了,调撤率达70%。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她总是想着“多走一步、多做一点,或许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她发出了重庆市首份《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相关案例在央视报道,并入选重庆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典型案例。在办理一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案件中,她发出川渝法院首份跨域《家庭教育指导委托函》,以温情感化“抛弃”小孩的母亲。陈佑还兼任四牌坊小学法治副校长职务,多次带着普法课堂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她是群众眼中的“热心法官”,是孩子们心中的“法治老师”。
深耕基层的“先锋模范” 傅本德,男,80岁,中共党员,江津区圣泉街道大官桥社区居民 傅本德扎根基层沃土,深耕村(社区)58年,带领高歇村村民学技术、谋出路,发展种养产业,使农业产能全面提升,带村民走向小康。领头修石板路时,他身先士卒、肩挑背扛,胶鞋磨破7双,扁担挑断4根。启动创文创卫工作时,他率先垂范,每天早上六点,拿着火钳、撮箕准时出现在社区的老旧小区。他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引导居民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把脏乱差出名的“陈家院子”改造成为干净整洁的创文样板。2021年6月,傅本德离开社区工作岗位后,主动协助大官桥社区解决征地拆迁及邻里矛盾纠纷问题,用“微光”点亮基层的每一处角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人民群众的心。
挥洒“清春”的“公益明星” 杨清春,男,54岁,群众,江津区永进义工协会会长、区武术协会副主席、区体育局“好体育人”志愿服务队队长 2009年,杨清春加入志愿者服务行列。14年来,他积极参加各种形式志愿者服务活动,免费给群众培训武术健身知识,为江津创建“全国武术之乡”打下基础。14年来,他组织并参加保护长江母亲河、文明交通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500余次,志愿服务5000余小时。14年来,他处处以大局为重,把志愿服务工作当成一项不懈追求的事业,先后荣获“重庆市最美志愿者”“重庆好人”“江津区最美志愿者”“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等荣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用实际行动让志愿者精神永放光芒。可谓:志愿路上好“清春”,不负韶华正当时!
平凡孕育伟大,感动传递力量。“感动江津年度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是我区自2017年以来着力打造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精神品牌活动,已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感动人物,他们是我们身边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对带动全社会向善向上、见贤思齐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自2023年度“感动江津十大人物”推荐工作启动以来,经过广泛推荐、深入挖掘、大力宣传,一批先进典型涌现而出。通过事迹筛查、各相关职能部门审核把关、多部门联席会议初评等环节,确定2023年度“感动江津十大人物”提名人选,现将候选人事迹进行社会公示投票,公示投票日期:2024年1月17日-21日下午6点。
联系电话:023—81220340,023—475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