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生态法治暨司法保护教育实践基地在津揭牌

免费向公众开放

版次:03    作者:廖祥辉2024年05月27日

本报讯(记者 廖祥辉)为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进一步强化生态法治宣传教育,日前,重庆生态法治暨司法保护教育实践基地在龙华镇长江岸边正式揭牌并启用,免费向公众开放。

重庆生态法治暨司法保护教育实践基地由市鱼保处、江津区林业局与江津区法院联合共建,占地约200平方米,位于我区龙华镇长江岸边。该基地相邻江段属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范围,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密集。基地主要分为生态法治教育和司法保护教育两大板块,展厅内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庆环资审判成果、重要法律法规、环资审判典型案例等内容。形式上包括图文展示、3D动漫体验、模拟法庭、渔具及标本展示等。

“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基地的生态环境、法治教育、保护体验等作用,面向社会公众,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等零距离、沉浸式方式开展普法教育实践。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长江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环境的保护。”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姜玲介绍。

近年来,江津区法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先后建成生态司法保护基地8个,从“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形成了“山水林”相结合的生态司法保护立体网络。基地采用“传统+数字化”的多种形式,为持续加强长江珍稀濒危及特有鱼类资源环境的保护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是整个长江上游以及三峡库区重要的鱼类种植资源储存库和鱼类早期资源孕育所,对维系我国淡水鱼类种植资源及鱼类生物多样性,以及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和江津区法院合作建成保护区生态法治暨司法保护教育实践基地,目的是希望让更多市民、青少年参与到保护长江珍稀鱼类及其重要生境当中来,构建‘共建保护区,同护母亲河’的大保护格局。”重庆市林业局鱼保处副主任陈梅说。

当天,龙华镇小学组织20余名学生在基地举行了首次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区法院干警的指导下,在模拟法庭内开展了关于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刑事审判模拟,充分了解了法庭的构成、庭审的程序以及环境司法的相关知识。紧接着,大家来到长江边,体验人工鱼巢的拆除工作。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