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4 作者:陆海银 帅约鑫2024年09月20日
江津城区天蓝水碧林绿
对土壤背景点进行监测采样
对地表水石油类项目样品进行分析
执法人员检查企业排污管网
黑夜检查企业暗道排口
开展绿地行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水清岸绿、鱼跃鸟飞、人安业兴。历经十年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筑牢“绿色屏障”,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区国控、市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截至9月17日,我区PM2.5年平均浓度为33.9微克/立方米,较2023年同期下降4.8%;优良224天,较2023年同期增加10天,PM2.5平均浓度在全市29个重点控制区排名第23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全市29个重点控制区大致排第15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在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持续向好。
精准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从茫茫森林到奔流长江,天蓝水碧,青山葱郁;从热闹城区到广袤乡村,绿浪滚滚,风光如画……
绿色是江津的本色和底色,生态是江津的立区之本和发展生命线。作为绿色发展的坚定践行者,今年以来,我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现在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舒适。”“生态环境好了,珍贵的鸟儿红嘴鸥都要来我们江津‘做客’。”……
说起如今江津的环境,辖区市民都深有感触。
生态好、环境美,不仅是江津人民的直观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
在治水方面,今年以来,我区严格把好长江入渝“首道关口”,筑牢“绿色屏障”,积极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销号285个,全区7个国、市考核断面年均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全力守好河畅水清“一江碧水”。扎实推进黑臭水体“清零”行动,申请市级“以奖促治”资金1000万元,目前,已下达资金500万元,36条农村黑臭水体已完成工程治理,消除黑臭水域面积约13.4万平方米,彻底消除黑臭现象,确保实现动态“清零”目标。
在治土方面,认真做好耕地涉镉重金属污染源排查工作,积极申报耕地成因排查中央资金项目,该项目已成功入库。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工作,更新并发布12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名录,督促企业落实相应土壤污染主体责任。从严推进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今年以来,对19块土壤污染状况开展调查。
在治气方面,全力开展污染应对工作,启动一般污染预警14次和重污染预警1次。开展重点区域日常巡查960余人次,发现并完成整改涉气环境问题730余个。动员、指导企业包装深度治理项目4个。申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2036万元。
下一步,区生态环境局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聚焦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重要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和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工作,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让江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源头管控——严守生态“红线”
宁静的大山、柔美的河水、茂密的森林……行走在江津的各镇各村,家家户户房屋漂亮、庭院整洁,村村社社水清凉、路通畅。
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收获了一波波环境红利,如今,生态已成为江津的美丽标签。
青山绿水和空气是最好的“卖点”。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我区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化环保执法及监督,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今年以来,我区出动1000余人次抽查市场主体433个,依法立案调查案件33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27件,罚款361.3502万元,全区生态环境安全稳定。
聚焦饮用水源地保护、输油管线、加油站、化工企业风险防控等风险领域,深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督促各企业落实好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问题,对环境违法行为,重拳出击,依法查处。今年以来,区生态环境局出动执法人员900余人次,检查风险点位406个,排查问题22个,所有问题隐患均已督促整改完成,有效防范环境安全风险。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我区还积极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持续推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2023年度江津区共计有102家企业列入环境信息披露企业名单,全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
下一步,区生态环境局将以大数据技术助力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应急能力建设,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和能力培训,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强化环境风险管理,狠抓环境隐患排查和消除工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牵头一体推动“九治”工作,高标准建设美丽江津,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转化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强大力量,真正打开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减污降碳——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近日,《2023年度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佳园区”“十佳企业”名单》出炉,江津区德感工业园荣获“十佳园区”称号。
近年来,德感工业园围绕“数字赋能”和“绿色低碳”两大赛道,全面实施“两化”协同改造的创新举措。
如今,在益海嘉里(重庆)粮油有限公司,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根据RCS(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指令,自行避障,实现物料和产品的自动化运输和配送;Wi-Fi智能检测技术代替人眼,有效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度……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在“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金字招牌的加持下,该园区有4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先后获评市级、国家级绿色工厂。
今年4月底,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公布了2024-2026年度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名单。江津区行政中心榜上有名!
……
一份份荣誉的背后,是我区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展现出的担当和积极作为。
今年以来,我区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组织企业落实碳排放申报、履约和交易工作,按时完成碳排放核查、碳排放报告提交,完成辖区25家碳履约工作。深化生态领域惠企助民,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已走访企业40家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7个,下达不予处罚决定5件,减免罚金额500余万元。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环保系统惠企利企文件,简化程序,积极推行“一窗受理、线上办理、跑动0次”,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环境影响评价办理环节比2023年同期平均压减10%,办理时间缩短至13个工作日,做到知民心、晓民情、疏堵点。
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如今,我区各工业园区共有30家企业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51家企业完成节能诊断,全区创建市级节水型企业5家,创建区级节水型企业53家。目前,江津区级节水型企业创建数位列全市第一。
建设“无废城市”,加快打造“绿色家园”。今年以来,区生态环境局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无废城市”,着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以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危险废物等七大领域为核心,设定重点任务81个,建设指标49条,重点项目5个,推动我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走在前,走得稳。积极营造“增绿添美”人居环境,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大绿色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开展“全民绿色”主题活动,引导群众绿色低碳出行,努力营造全社会绿色生活环境。
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区将持续做强“绿色”文章,扎实推进改革任务落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转化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强大力量,真正打开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记者手记:
护好绿水青山,赢来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对于一方山水,我区始终珍之重之,不断擦亮生态底色,从“增加绿量”到“涵养颜值”,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一路走来,江津的“生态气质”持续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初见成效,广大市民群众期盼的绿色生态美丽家园正在变为现实。
接下来,江津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迭代升级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高标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江津样本,为美丽重庆建设贡献江津力量。
青山绿水间,一幅幅美丽画卷正在帅乡大地徐徐展开。在生态文明建设这场持久攻坚战中,江津的思路将愈加清晰、步履愈加坚定!
本版图文由记者 陆海银 通讯员 帅约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