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4 作者:邓浩 廖秋平 吕晓2025年05月16日
江小白未来农场
无人收割机驶入油菜田
无人农机休眠仓
数字技术与农机的深度融合,正悄然改写山地农业的耕作史……
5月14日,永兴镇黄庄村油菜田里,颗颗饱满的油菜籽挂满枝头,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无人化智慧农场——江小白未来农场迎来建成后首个油菜丰收季。
农机手站在田埂上,指尖在智能终端屏幕上轻轻一划,远端智慧农机库“无人农机休眠仓”里即刻传来引擎轰鸣。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沿着预设的路线驶入油菜田,将一株株油菜快速地卷入割台,收割、脱粒、清选、秸秆还田,一气呵成。
“只闻机器声,不见农人忙”已从想象变成了现实!
2024年4月,江津区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出资”方式,建成了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无人化智慧农场,实现单台农机或多台农机协同无人化作业,对水稻、高粱、油菜为主的粮油作物耕、种、防、收实现全程无人化生产,效率是人工作业的近50倍,破解了“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更探索出了丘陵山区“怎样种好地”的江津方案。
为何建?
——大势所趋,江津率先“向山要粮”
科技浪潮澎湃的当下,农业生产方式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而丘陵,是当代农人和智慧农机要共同跨越的第一座山峰。
“建设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无人化智慧农场是多重优势叠加、多重使命驱动的选择。”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杨勇告诉记者。江津是工业强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达,拥有重庆唯一山地丘陵智慧农机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农机产业集群;江津是农业大区,农业产值常年位居全市首位,先行先试打造一个丘陵山地无人化智慧农场样板,既是响应国家对探索智慧农业的号召,也是大区扛起大担当、展现新作为的体现,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学他处良方,种自家沃土。”杨勇介绍,2023年至2024年,我区先后组织专家团队赴四川大邑、四川德阳、上海嘉定等地考察智慧农业试点,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国内现有无人农场项目多集中在平原地带,且都是在平坦的土地上进行无人化作业,而针对丘陵山地开展智慧农业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尚属空白。
“这种现状恰与江津区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而江津已具备条件。”杨勇介绍。需求是,江津78%的耕地分布在丘陵山区,田块细碎、坡度陡峭的地形特征制约着农业生产,迫切需要一个创新试点,打破“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传统农耕困境,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条件则是,江津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拥有全市最大的粮油生产基地,为智慧农业创新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持续实施“农机宜地化、土地宜机化、服务社会化”农机“三化”行动,让坡地变梯田、碎田变整田,为智慧农机“大展拳脚”扫清了地形障碍。
“考察调研是‘取经问道’的关键步骤,我们专门前往上海联适学习先进经验,这些经验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杨勇说,考察组不仅系统学习了数字农业全流程管理、智能农机集群调度系统等前沿技术,更重点获取了无人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的“密码”,这为建好无人化智慧农场打好了基础。
建设丘陵山地无人化智慧农场,需求迫切、条件具备、经验有效,一切蓄势待发!
怎么建?
——突破限制, 科技重构“化山为田”
在这里,未来农业的图景,触手可及!
空中无人机值守,地上无人农机耕作,夜间虫情测报灯散发着点点星光,温度湿度、光照风力、作物长势……一系列数据清楚明晰地呈现在指挥中心的巨幅屏幕上。5月14日,记者走进江小白未来农场,见证了一场颠覆传统的“智慧农业交响曲”。
1000平方米的无人农机休眠仓内,一辆辆经过无人化改造的收割机、插秧机、运粮车、运苗车、多光谱无人机等农机矩阵整齐排列。“这些农机都能实现单台或多台协同无人化作业。”重庆江小白农庄有限公司经理周俊锋告诉记者。农场利用北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产业数字地图,融合智能农业模型、无人化农机作业等现代理念和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以及无人化。
智慧农场建设过程是曲折的,主要有三大难题:一是丘陵山地地块凌乱细碎、高低不平,不适合无人化农机耕作;二是农机本土化改造以及无线信号如何实现稳定;三是无人农机行走路线体系需全新重构。
“攻克三大难题的核心,就是要打破丘陵山地对无人农机的限制。”江津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机首席专家赵立军说,我们对地块进行了一场“外科手术”,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对地块实施“小并大、弯改直、短变长、陡变缓”和互联互通,建成缓坡、坡式梯台、水平梯田三种地形,解决无人化农机下田难、作业难问题;因地制宜优化农机“S型”作业路径算法,减少农机掉头次数,提高作业效率,打破无人农机只能用于平田地块的局限;加装驱动控制、转向控制、转角感知等,对农机进行本土化改造,使其符合耕作的需求,并建立北斗卫星基站,实现农机无线信号稳定全覆盖,无人农机畅通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农场采用“政府补贴+企业出资”的投资模式,以重庆江小白农庄有限公司实体化运作为基础,政府端提供政策支持和基础建设资金,企业端负责技术引进与市场运作,形成了长效运营机制。这种模式既保证了项目的公共属性,又注入了市场化活力,也为后续丘陵山区农业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合作范例。
建得如何?
——先行先试,多地借鉴“丘陵样板”
“机器自检已完成,一切正常。”
“路线规划完成,开始作业!”
江小白未来农场内,油菜田收割翻土后,高粱播种随即拉开帷幕。
两台高粱播种机发出轰鸣,满载高粱种子驶出休眠仓,沿着规划的路线,经过预留通道,驶入地块开始播种,每一颗高粱种子都在间隔10厘米的范围内被依次种下,8小时便完成了60亩的种植任务。
从以前肩挑背扛、挥汗翻土、弯腰播种,到现在面向屏幕,手指轻轻一点,便能完成耕作。谈起高粱种植生产方式的变化,周俊锋赞不绝口:“ 一天就可耕地50多亩,效率比微耕机快10多倍,省时又省力,机械翻耕的土壤更深、更松软,利于高粱生长,再加上云端大数据精量播种,种子用量减少、出苗整齐,高粱品质更优。”
农业生产从“面朝黄土”到“面向屏幕”,从“靠天吃饭”到“靠数增收”,这不仅是技术的跨越,也是一场生产力的全新变革。
周俊锋介绍,智慧农场突破了无人农机只能用于平田地块的局限,在梯台、缓坡、平地等多种复杂地形,实现水稻、高粱、油菜为主的粮油作物耕、种、管、收、运全流程的无人化生产,相比传统种植方式,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人力成本降低了58%,燃油成本降低了6%。
“我们先行先试,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在未来少走弯路。”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志琦说。经过可视化的实验,对农机装备的质量、使用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检验,未来农场可以为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打个样”,提供一个可操作的路径。同时,通过生产应用端,倒逼农机制造企业研发制造无人化农机装备,满足无人化作业的需求。目前,威马农机等江津区内农机装备产业领军企业,已探索对中小型农机进行升级,农机出厂便可自适应无人化农场模式,无需进行加装和改造。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江津披荆斩棘探索出的丘陵山地无人化农场路径,得到了许多地方的关注,纷纷前来考察学习,不断在这条路径上进行新的探索和拓展。
本版图文由记者邓浩、廖秋平、吕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