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网络烂梗”侵蚀校园:

驾驭语言之美,捍卫思想之重

版次:01    作者:黄昌怀2025年09月15日

□ 黄昌怀

近日,重庆一位初中班主任抵制“网络烂梗”的视频登上热搜。一些看似无害的谐音梗、缩写词,往往暗含歧视、暴力和低俗内容,俗称“网络烂梗”。重庆这位班主任发出的视频引发热议,折射出社会对“网络烂梗”侵蚀校园的普遍担忧。

认知的幼苗遇见信息的洪流,认知能力和判断力尚未成熟,在语言选择中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青少年出于对群体归属感的追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主动接纳并模仿这些语言,却往往忽视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不良价值观和对自身语言能力发展的阻碍。

“网络烂梗”泛滥,绝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更是思维和文化层面的隐忧。我们必须警惕那些被算法喂养、被社交复制的“网络烂梗”,不但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更像慢性病毒般侵蚀青少年的思维肌理。当“芭比Q”替代喜怒哀乐,用“绝绝子”消解丰富情感,这场语言保卫战已刻不容缓。那位班主任的发声,恰是为孩子们筑起的思想“防火墙”。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这些“网络烂梗”大多缺乏内涵,甚至带有攻击性、挑衅意味。如果青少年频繁使用这些低俗、无意义的词汇,可能会导致其思维的浅薄化和碎片化,让他们习惯于接受表面化、模式化的表达,而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更可能将负面价值观植入心智。重庆这位班主任的视频之所以引发全网响应,正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任由“网络烂梗”泛滥的课堂,终将成为思想荒漠的孵化器。

守护语言的庄重与深度,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当好“守门人”。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而应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学校和教师应承担起引导的责任,通过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开展语言规范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正确使用语言的重要性,学会辨别和抵制不良网络语言。家长则应建立家庭语言净化区,用深度对话替代梗式交流。媒体和自媒体也应坚守底线,避免为了追求流量而过度使用或传播不良网络语言,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正如那位班主任视频所揭示的:唯有拒绝将语言工具化,才能让青少年在修辞的淬炼中锻造出思想的锋芒。

教育是润物无声的过程,语言是其中重要的媒介。保护语言的纯洁性,就是保护青少年的精神家园。网民们为重庆这位班主任点赞,其实是期待更多人站出来,当好网络时代的语言“守门人”。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青少年在健康的文化土壤中,成长为既能驾驭语言之美,又能捍卫思想之重的时代新人。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