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中的复建村

——我区脱贫攻坚大型系列访谈《我的扶贫故事》之四

版次:02    作者:明华 陈婷 刘峥2020年09月18日

访谈现场 记者 陈婷 摄

记 者 马明华 陈 婷

实习记者 刘 峥

“青山产好物,绿水蕴灵秀。”这是人们对白沙镇复建村的赞美。

近年来,复建村在全村干群勠力同心、镇级统筹推进和驻村工作队通力协助下,按照“准识别、建基础、强产业、解难题、重实效”工作思路,依靠好山、好水、好风光的生态特色,念好“山字经”,打出“生态牌”, 逐步摸索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法子”,稳中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9年,复建村全部脱贫摘帽,实现华丽“蝶变”。

找准发展好路子

产业发展有盼头

为进一步促进全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脱贫,复建村成立村集体公司——重庆金复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制定《三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一核心、一平台、一品牌、一带动”的发展思路,通过投资食用菌、油茶、土鸡等种植养殖项目,实现了优势产业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从“要钱”到“赚钱”的历史性突破。

此外,复建村积极培育农业企业6家、家庭农场5个、专业合作社2个,发展致富带头人4人。目前,全村发展有食用菌300亩、油茶300亩、糯玉米190亩、花椒600亩、雷竹350亩、李子100亩、杨梅80亩,黑山羊养殖厂2个、林下土鸡养殖场2个等产业项目,并通过产业发展解决就业岗位100余个,向贫困群众累计分红5.3万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集体经济、群众增收的有机结合。

打响土货好牌子

村民增收有赚头

土货销售,短期靠的是资源、人脉,长期必须靠品牌。复建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深谙品牌的重要性,只有实现产品品质、形象“双提升”,才能让扶贫产品成为消费者手里“拿得起、放不下”的“尖货”。

驻村工作队积极整合资源,以“品味复建”为主题,通过定制产品包装、完善产品手册等途径,形成了“大山有礼”系列产品,并注册商标3个,获批绿色产品认证1个,扶贫产品认证5个。同时,产品包装融合了该村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独一无二。

此外,复建村开通“金复建土货小店”网络销售平台,上线消费扶贫重庆馆,解决产品供应、物流运输、包装配送等关键难题,实现了线上常销常售、真销真售;建成“复建村农副产品展览室”,设立复建土货“直营店”,进一步树立品牌形象,增强影响力;与江津硒在津城、恋驰电子商务经营部、风马牛书吧等经销商达成供销协议,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通过以上措施,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该村已直接收购销售农副产品超35万元,帮助群众联系销售农产品20余万元,实现纯利润6.7万元,也实现了以农产品销售为措施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关键性突破,让村民增收有赚头。

创新旅游好点子

文旅融合有看头

复建村地处偏远是它的劣势,但绿水青山是它的优势,如何将劣势变为优势,是该村探索创新的重点。

去年底,复建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于是,驻村工作队结合村内的“古树、古街、古道”及人文自然等特有资源,开展原汁原味的乡村游,并且引进重庆自信朗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发展基地,成功开发亲子研学项目,让城市的父母、小孩到乡村栽秧打谷、下河摸鱼,体验农耕劳作,辨识五谷杂粮,感受乡村、自然传统文化的魅力。自2020年4月开展活动以来,该村已累计接待20余个团队、游客600余人,带动农产品销售7.1万元,先后被重庆晨报、学习强国重庆平台及区内各大公众平台进行了专题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复建村的知名度。

同时,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复建村获批“扶贫农副产品加工厂”项目,结合村情特色,设立加工观光体验、产品展示销售、扶贫政策宣传等功能,将形成全新的乡村形象展示“中心”。目前,“走最野的路、吃最土的菜、看最美的景、享最欢的乐”已经成为复建村的新名片。

如今的复建村,房子漂亮了、道路修好了、产业发展了、收入变高了、群众满意了。其中,基础设施变化最大。近几年,该村累计硬化、整治各类道路达44公里,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出行条件;118户困难群众进行了农村危旧房改造,占到全村户籍总数的十分之一。同时,为切实保障群众的饮水、用水安全,该村还新建蓄水池17口,整治山坪塘13口。从2014年至今,该村累计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30个,涉及的项目资金达2428万元,占到了总扶贫项目资金的87.6%。除此之外,该村还大力发展乡村产业,通过成立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让优质农副产品能够卖得出去,赚得到钱,进而实现持续增收,稳固脱贫。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