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聂荣臻的历史抉择

——读聂荣臻勤工俭学时期部分书简

版次:04    作者:何建平 刁福久2022年04月29日

旅欧时期的聂荣臻

1922年6月3日,聂荣臻写给父母的家信

吴滩镇郎家村聂荣臻故居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何建平 刁福久

1919年五四运动中,就读于四川省江津县立中学的聂荣臻因参与领导爱国学生运动触怒当局而被迫辍学。同年11月,聂荣臻胸怀“实业救国”的理想,说服父母,在亲友资助下毅然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漫漫征程。

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聂荣臻青少年时代》收录了聂荣臻在法国、比利时勤工俭学时期的14封书简。这些信除1封给凤皋叔,2封给舅父,1封给同乡列列诸好友之外,均呈于父母之前。这14封极具史料价值的珍贵家书,虽不能全面反映聂荣臻旅欧时期的生活学习工作全貌,但能从一个侧面将风云变革中走向觉醒、完成历史选择的青年聂荣臻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质朴而真实的字里行间,一百年前聂荣臻良好的意志品质仍令今天的我们深受教育、深为感动。

艰难求学 信念坚定

赴法勤工俭学的日子是十分艰辛的,初到法国勤工俭学的聂荣臻就陷入了困境。“男初到法一切都无头绪,以致书不尽意,前乞兑数不知大人兑来否?因男在预备语言尤蒙童之初入校,然每日尤读书习字,并未去作工可得有资,现所需的概于同行四君处暂借……”这是1920年1月31日到法国不足20天的聂荣臻给父母的第二封信。此时,离家时父母在亲友帮助下为其筹得的300个大洋早已用尽。为了学习法文,不至于“成为聋哑之人”,以为学习做工创造条件,他一边向同行的唐家修等四位老乡借资度日,一边盼着父母的资助。时隔19天,他再次给父母写信,“男来法国又将一月,日日研求法文尚不能一语,前乞大人兑数,谅亦兑来矣,男切望之。”可见身处异乡语言不通,经济拮据,借资度日的聂荣臻“切望”父母资助求学何其艰难!但聂荣臻求学之志却没有任何动摇。“男早已有出门之意,但迫于经济,限于家人,虽有其意,只得蓄诸心中,而未曾发。”“男立百折不回之志而决往。既到法也,男敢不自勉。”1920年9月6日聂荣臻在信中首次向父母表明心迹。1921年10月,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因进占里昂大学斗争失败,100余人被遣回国,在学生中产生了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许多人向驻法公使馆提出申请决定东渡回国。同年12月8日,聂荣臻再次将决心呈于父母:“男当在家起程时,心中即暗誓,学不成,死不归,且凡事有失败,然后有成功,艰难困苦,乃为人之良师,况此一时失望,岂能遽灰前志,故男与相知诸友,仍积极进行工学事业,未若伊等失志若是也。”

从这些书简中可以看到,在考入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之前,聂荣臻“实业救国”的理想是十分坚定的。1920年2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里,他详细叙述了与1915年自费赴法并取得硕士学位的吴滩老乡段调元见面晤谈的情况,并首次表明自己的志向:“男已种种付托,去觅采煤工厂和学校,若此不能,男即预备化学,欲考化学大学。”事隔不到两月,4月5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又写到,“现男犹在预备(法文),欲于暑假转入电机化科预备班,然后入厂,稍作一年之工,即入学校学化学科。”“考化学大学”“考化学科”,中学时期就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的聂荣臻已抱定了矢志不渝的化学梦。及至1921年11月来到比利时求学,聂荣臻给父母禀报中仍是对化学的痴爱,“男复借作工数友之份,于11月尾离法赴比肄业沙洛瓦劳工(动)大学。此校纯主工业,除电科、机械科、化学科外,无有别者,男将来愿学化学科。”(1921年12月8日给父母的信)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半年多的预科补习,1922年暑期,聂荣臻终于考上了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成为旅欧勤工俭学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孝敬父母 关爱亲人

虽远隔重洋,青年聂荣臻对父母的孝顺和敬爱是那样的强烈和炽热。每次给父母的信均以:“跪禀 父母亲大人膝下”为起,落款时均是:“男 荣臻跪禀”或“男 臻跪禀”。规范的礼仪蕴含着对父母深深的敬爱。而对父母的惦念之心更时常萦绕在他心中。母亲体弱多病,这是聂荣臻最放心不下的:“母亲之病冬时可发否?”“母亲的病,到春来想亦渐愈了。”及至1921年10月2日得父亲大人手谕,并母像一张。“望我母之像,形容较昔瘦多矣,当下男觉心中非常难过,盖以劳家务,虑男留外而枯瘦耶,亦年老而血枯耶,抑亦近年来医院失调耶,何至两年不见,几不相识也,乞我母勿要挂男,并善调养至望。”分别两年母子间相互牵挂,在异乡得见母像,见母枯瘦,青年聂荣臻心中对母亲的那份心疼可想而知。一个“乞”字道出了一个孝顺儿子多少心酸和无奈。

疼父母、爱父母的聂荣臻更懂得勤俭过日,以减轻父母负担。当作工能够维持生计,并得教育会的些许资助后,他便在1920年6月30日给父母的信中写道:“不必兑来都可以,现既兑来,男当节俭用之。”“现在将入厂作工,当有钱用,故不能再累大人。”“如得工资足以求学,则亦不能求助家中。”如此体恤父母,真可谓孝子之楷模。

“回想拜别,曾几何时,于兹盈盈半载,定期数年亦转瞬间耳。然远离天涯,仰慕尤深。甥舅之情,未尝一日忘之,恭维起之万福,为颂为慰。甥曾禀数次,谅已达座。”1920年3月18日,聂荣臻在信中倾诉了对舅父的一片深情。那么“曾禀数次,谅已达座”是什么意思呢?答案就在此前1920年2月给三舅幺舅的信中,“甥兹隔重洋,能不浩叹,静夜一思。不觉泪下,虽云男儿志在四方。家乡何时得见?祗望大人洋烟禁脱。债账把清,恢复原业,则甥归来相见之日久,快乐之日长矣。”这远隔重洋深情的劝谏结果怎样呢?聂荣臻在1921年12月8日再给父母的信中写到,“三舅在城谋事顺畅,男甚为慰……幺舅近来亦多福,男亦为了远祝……”往日之忧化作今日之慰之喜(祝),充分表达了对舅父无尽的关爱之情。

对唯一的妹妹,聂荣臻未专门致函。在1920年2月29日给父母的信尾,他专门补叙到“家人如吾妹等。宜把那足放了真是便当,法国女子,大多代男子之操作,比男子较敏捷,吾妹虽未放人(即嫁人),何必以足来缠。日后放人都放与开通者。”呈封建陋俗之弊,解妹妹缠足之困,更表明了对妹妹“放人”的意见。远涉重洋的聂荣臻一直牵挂着妹妹,“至于我妹婚姻一层,我意勿宜过择,最好是中人之家之识时务之子弟。”(1921年12月8日给父母的信)从“开通者”到“识时务之子弟”,在青年聂荣臻一以贯之的眼界和立场中,他对妹妹终身大事真情关切,不是看重攀附权贵,而是反复强调对方应是思想开明之人。

忧国忧民 立志报国

在捧读这些珍贵家书时感受最深的是青年聂荣臻的赤子情怀。当时的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是比较先进和进步的,对此聂荣臻深有感触。1920年2月1日在给凤皋叔父信中,他建议堂弟长大后也来法求学。“因法国之学校,诚非我国所可比,而造就人才,尤非我国所可及。非侄美彼而恶我,出奴入主之谓也,举凡一切莫不较优于我。”1920年2月29日给父母写信时,他告诉父母:“男身历其境,无一样不比我们中国好点……并且法国人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三样的美德,真是不错。”1920年3月18日给舅父的信中他写到:“甥观中华,尚有偷闲之日,然国势之不如人,学问之不如人,亦自愧也,甥曾处乡里,不识世界为何物,及游地球大半,经有许多地面,强国弱国,显然分矣,回思祖国,号称文明古邦,然不及外人亦远矣。”1921年11月,聂荣臻来到比利时进入沙洛瓦劳动大学补习班学习,七个月后考入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12月8日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该国之大,人之众,仅等我一川东道耳,而工业称为全欧之中心,建筑尤为世界特色,回想祖国当如何之愧也。”

虽自愧,虽感不如,然而青年聂荣臻想的是:“男在法国不单学它的工业,凡是好的我就学,日后回来在社会上为一个完全的好人。并且出洋的宗旨,在造能力起见。不像那些徒籍以为名,出来跑两年。回去这里去打干,那里去运动,要想做官多得点钱,这都是好计吗?时势常变,官不长,钱不久。”(1920年2月29日给父母的信)。生发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既曰出国,则负有无穷之责任焉,对于自身,则有求生活之责任;对于家,则有侍父母蓄妻室之责任;对于社会,则有扶救之责任;对于国,则有利国利民之责任。故甥无时可得稍懈……”(1920年3月18日给舅父的信)。正是这种做“完全人”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品格自律,让青年聂荣臻在远离祖国的欧洲坚定求索。

1921年,聂荣臻参与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发起的三次大规模群众斗争:“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和进占里昂大学的斗争,争取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合法权益。在这三次斗争中,聂荣臻对“实业救国”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认为“实业救国”的愿望非常不现实。因为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系统几乎都被帝国主义和它们的走狗所控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十分软弱,要发展民族工业,不改变军阀统治的政权,只能是一种幻想。

当时,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法国也好,比利时也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出现了热潮,聂荣臻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著作,还经常阅读从国内传到欧洲的《向导》等刊物。《向导》把宣传马列主义同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对聂荣臻启发很大,使聂荣臻在思想上产生了新的飞跃。

1922年6月3日,聂荣臻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这封家书标志着聂荣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信中在得知“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猖”,“回想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等令人惨痛的现实,他表现出无比的忧虑和愤慨:“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也何堪?”“私位饱馕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他立下了铮铮誓言:“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青年聂荣臻已完全觉醒,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两个月后加入了赵世炎、周恩来等领导成立仅两个月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春,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聂荣臻在比利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聂荣臻坚定地走上了为四万万同胞谋福祉的革命道路,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融入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历经艰难险阻仍不改其志,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生!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