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3 作者:陈婷2022年05月31日
记者 陈婷
回农村,是何春梅30多年来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她在抖音上的账号名为“聚乡村食品旗舰店”,粉丝超过34万,这数字比她老家石蟆镇的人口还多了20来万。
橄榄不仅结在树上
更能种上“云端”
石蟆镇被誉为“橄榄之乡”,橄榄种植基础较好,种植面积7万多亩。但这里的橄榄在几年前因缺乏销路,在当地根本不值钱。
何春梅是一名“90后”。2015年夏天,何春梅回老家石蟆发现,大多数橄榄树因为无人打理,部分村民忍痛砍断。
见此情景,何春梅甚是心疼。她查阅资料后发现,当地卖不出去的橄榄,在网络市场需求还挺大。于是,学电商的何春梅决定辞去城里的工作,从“龙门”跃回农门,回家乡开网店。
靠着一辆破旧的面包车、30平方米的租房、仅携带3000元现金,何春梅开启了艰难的家乡橄榄电商之路。
何春梅创立了中国优质橄榄基地淘宝商店,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橄榄,将橄榄种上“云端”。创业初期,她与227户农户签订了供销协议,并为大家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化肥、农药等物资,还为大家讲解电商销售橄榄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多管齐下壮大橄榄种植规模。
此外,何春梅还加大广告投入,吸引外地客商采购。橄榄的收购价格由原来的每斤0.5元,上涨到每斤2.5元,最高时达到每斤10元。何春梅在创造销售奇迹的同时,也带动大批橄榄种植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手机成了“农具”
直播成了“农活”
为了给农产品找到新出路,何春梅常常拿着手机走哪儿拍哪儿,田野中的菜,房前屋后的花,田间地头忙碌的农民,她都觉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她手里,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养殖场都成了“直播间”,也进一步打开了销路。
何春梅却不止步。她开创了“公司+基地+农户”三方联合运作模式,实现日订单量破百,日销售额从初期的数十元到数千元。
与此同时,何春梅严格把控种植、管理、清洗、分拣、包装和售后等环节。通过蜀津橄榄合作社,何春梅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管理橄榄。2016年,她还成立了淘家乡电子商务公司,进行橄榄衍生产品包装;建立石蟆镇百世快递物流站点,实现24小时内出单发货,有效解决物流问题。
2017年以来,何春梅累计培训种植能手1000余名,橄榄采摘工200余名。在何春梅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公司积极吸纳周边群众就业,累计促成10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
互联网成“金篮子”
一年“淘”出千万市场
通过不断创新发展,何春梅将橄榄树变成乡亲们的“致富树”。可她明白,想把家乡橄榄产业继续做大做强,还得擦亮石蟆橄榄品牌,在品质、品牌提升上下功夫。
何春梅牢记初心,打造“聚乡村”品牌,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并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销售家乡农产品,单场直播销售额可达10万元,抖音粉丝突破34万。
2021年,何春梅销售农产品1000余万元,累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500多万元,柑橘、甘蔗、花椒、红糖等江津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
如今的何春梅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人物”。面对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她却说:“我就是个把手机当锄头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就是我最好的舞台。”
“我努力读书,不是为了走出家乡,是为了改变家乡。”何春梅用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为家乡农产品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今年,何春梅建立起标准化的农产品集散中心,打造集农产品种植技术交流、培训、电商办公、仓储、发货、农产品采购标准化清洗分级及农产品溯源为一体的综合中心,吸纳更多愿意返乡创业的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