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司法局积极探索“援调对接”工作模式

公共法律服务更加优质高效便捷

版次:03    作者:阮瑞雪 黄文姣 刘露2022年06月10日

本报讯(记者 阮瑞雪 通讯员 黄文姣 刘露)“真没想到这么快。上午申请法律援助,下午就把事情解决好,钱也拿到了。”日前,受援人郑容(化名)在李市镇调委会激动地说。

原来,今年5月初,年近六旬的郑容像往年一样,在花椒种植大户周老板田地务工,贴补家用。采摘过程中,由于花椒地中杂草丛生,郑容不小心脚下一滑,手中的工具将左手手指剪伤,医生诊断为手指末节不完全离断。经住院治疗,郑容共花去医疗费4000余元。出院后,郑容与周老板就医疗费、赔偿费等问题产生纠纷,于是到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打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在了解案情后,考虑到本案事实清楚,涉案金额不大,建议双方通过调解解决。经与双方沟通,当事人愿意调解,工作人员积极联系当地调委会共同调节此事。经调解员耐心劝导和释法说理,双方最终和解,达成了调解协议,一场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这起纠纷圆满解决只是区司法局积极探索“援调对接”工作模式的一个缩影。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解纠纷的新需求新期待,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该局在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上,打破以往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孤军奋战、单打独斗局面,积极探索双向互动的“援调对接”工作模式,坚持援调共济、以调为主、援助兜底,做到矛盾纠纷及时受理、无缝衔接、上下联动,将矛盾纠纷化解于基层,最大限度节约当事人维权成本。

自“援调对接”工作开展以来,30余起矛盾纠纷已通过非诉方式调解结案,让受援群众感受到了公共法律服务的优质、高效、便捷。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