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4 作者:何龙飞2022年12月27日
□ 何龙飞
竹编,是父母的手艺,充实着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无悔人生。
故乡盛产竹,家家户户都会在地坝边栽竹。竹已成为编箩篼、箢篼、背篼、筲箕、撮箕、甑边等竹具的原材料,成为农家的标志物,成为农二哥的“好伙伴”“好朋友”。
父母和乡亲们一样,格外喜爱竹,不仅因为它是“四君子”之一,品格高雅,备受青睐和赞誉,还因为它的质朴、有用。农家人最讲实惠,最图功用,所以,竹编应运而生,父母也十分喜爱竹编,经常动手制作。
准确点说,父母的竹编手艺没有正式“拜师学艺”,而是在看了邻居竹编的过程后,便悟出了道道,实践一番,有了新的体会。再实践,再总结,再提高,竹编手艺就会了。
父亲是竹编的“主心骨”,缘于他心灵手巧,动作麻利,颇有效率。瞧,春天来了,家里的箢篼坏了,需要编新的箢篼来满足运、栽玉米秧、红薯秧、水稻秧的需要。
父亲拿起篾刀,来到竹林里,砍断几根较大的青竹,剔去枝叶,扛回去。再划出宽篾片、细篾丝,待用。箢篼条呢?最好的是青条。父亲上山砍来,剔净枝叶,弯成“U”形,用篾丝把口子拉紧,保持“U”状。
父亲在青条上系好宽篾片,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隙,然后,以此为基础,系上细篾丝,编啊编,要不了多久,就编到口子了。这时,就需要回篾丝,弄牢实。
再用剪刀剪去毛乎乎、特细的篾丝,便更加美观了。至此,箢篼就编成了一只。父亲叹了口气,感到无比的欣慰。
趁热打铁才是真,只因为箢篼要两只两只地编,利于挑运。父亲谙得此理,发挥手脚麻利的优势,如法炮制地又编了一只箢篼。
母亲以为,要编四只箢篼合适,她和父亲分别用箢篼挑运才方便。
父亲觉得母亲的话在理,加班加点地又编了两只箢篼,真让新箢篼派上了用场,它们在挑运红薯、玉米、稻谷等秧苗过程中功不可没,令父母倍加感激,越来越喜欢实用的箢篼。
夏天,箩篼得编好,以备秋收用。父亲也是先划蔑,备篾块、篾片、篾丝,再把篾块交织固定成篼状,口子用细篾丝拉紧,再把细篾丝从下往上编上去,弄紧实。最后,依然回篾、修理一番,箩篼就大功告成。再编一只箩篼,就有一挑了。
撮箕也是秋收装粮食、装猪草的好竹具。父亲忙碌两天后,编出了两三只撮箕,他和母亲用起来得心应手,满意极了。
秋冬季,父亲抽空会编背篼、筲箕、甑边等竹具来家用。不单父母使用起来舒舒服服,连我和弟弟背背篼上山捞、背干松毛也十分轻松、便利。
为此,父亲常以会竹编为由,显得荣光、自豪。母亲见了,心里羡慕不已,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学会了竹编,编出的各类竹具照样美观、实用,用起来开心不已。
“来个比赛哟!”父亲坐不住了,向母亲“挑战”。
母亲跃跃欲试,常叫我们当“裁判”,见证她和父亲的竹编竞赛。编啊编,赛啊赛,父母分不出胜负,旗鼓相当,引来我们的喝彩声、赞叹声、掌声,一家人温馨、幸福不已。而父母竹编的劲头更足,大有不编不快乐、编了就惬意之势。
于是,父母迷恋上了竹编,还会编出竹具送给亲朋好友,以浓烈情谊;还会把编出的竹具拿到乡场上卖,以贴补家用或解决我们读书的费用问题;还会适时总结出“竹编,能编出兴趣和爱好,能编出幸福、美好的生活,能编出友情和真爱”的人生感悟。有乡邻来“取经”,父母也会毫不保留地传授,甚至会手把手地教会,令人感激不已。
特别是父母常以“竹编人生”为话题,教导我们好好学习、走好正路,怎能不令我们发自内心地感恩呢!
如今,我们有了满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与父老乡亲们一样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正是“竹编人生”的真实写照和回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