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开放,何以珞璜临港?

——探寻江津与世界近距离连通的答案

版次:02    作者:刘星欣2023年05月15日

“广西防城港—重庆江津”东南亚冷链海陆快线专列顺利到达江津 记者 贺奎 摄

记者 刘星欣

3月3日,这注定是载入珞璜临港产业城发展历史的一天,一声响亮的汽笛声吹响了新征程的嘹亮号角,一列满载汽车零配件、微型货车成套散件等货物的58个集装箱,从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缓缓开出,驶向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至此,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累计开行量已突破1000列,书写了敢闯敢干、唯实争先的重要一笔。

为什么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开行量能够在4年内迅速突破1000列?珞璜临港产业城何以代表江津稳站重庆市对外开放的第一方阵?让我们一同来探寻答案。

把“施工图”变为“实景图”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

班列奔驰的背后,是珞璜临港产业城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的奋力冲刺。

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抓手。今年3月27日召开的重庆市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工作推进大会明确,要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赋能为手段,一体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更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

江津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支点和联动川黔的重要门户,如何将重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施工图”变为“实景图”?

江津区立足自身要素、区位、交通、产业等综合比较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决策部署,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锚定“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总目标,制定“1155”工作目标,建立由区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出台通道建设专项扶持办法,梳理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按时间轴、任务轴、空间轴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

站在江津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珞璜临港产业城是“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主要承载地之一。

这里集聚了国家级开放平台——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重庆四大长江枢纽港之一——珞璜港、国家级铁路物流中心——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省级特色工业园区——重庆江津珞璜工业园,具有大枢纽、大通道、大平台、大产业优势。从这里,向东沿长江黄金水道可贯穿长江经济带,实现江海联运;向西可通过中欧班列(成渝)国际大通道,连接中亚及欧洲地区;向南可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至东南亚地区。

近年来,珞璜临港产业城坚持推动“通道+经贸+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对接RCEP经贸规则,深入推进与泰国、老挝、越南等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和经贸往来,重点打造中国西部-东盟产业合作平台、基础设施联通平台和政策对接平台,充分把握融入国家战略产生的新机遇、新空间,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前沿和陆港型综合物流基地。

瞄准“窗口期”抢先发力

搭建大通道扩大外贸“朋友圈”

事实上,珞璜临港产业城崛起的4年,正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黄金窗口期。

4年来,珞璜临港产业城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对外开放“主动脉”,统筹“铁公水”多式联运资源,争分夺秒畅通道、强枢纽、优服务、拓市场,初步形成连接西北、畅联西南、面向东盟、通达全球的通道网络,勾勒出一幅江津开放发展的崭新图景。

在提升通道运行能级方面,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自2018年底开通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开行超1200列,实现“天天班”稳定双向对开。今年以来,珞璜临港产业城凭借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等出海出境大通道的有效衔接。今年一季度江津班列开行量占到全市开行总量的38%,江津区陆海新通道货运量排名全市第1名,货值排名全市第2名。

在增强要素聚集效能方面,珞璜临港产业城以中老铁路开通为契机,先后开通中老班列、中老泰国际联运班列、中缅铁公联运班列等跨境新线路,与成渝班列、成渝地区水上穿梭巴士、西北铁路货运等国内通道形成多式联运高效衔接,构建了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地区、393个港口的大开放通道格局,货物品类增加至600余种。

在枢纽服务能级方面,通过完善小南垭物流中心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珞璜港进境粮食中转码头、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场等基础设施,推动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珞璜港区,江津枢纽服务能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进一步培育亚欧联运、东南亚跨境班列、冷链特色班列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通过加强区域协作,江津与钦州、磨憨、瑞丽等边境口岸建立起通关便利化合作机制,更大力度帮助企业拓宽物流渠道、提升通关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聚焦纸浆、塑料粒子、有色金属等大宗生产资料物资进口和农机、通机、汽摩等工业成品出口,高质量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持续推动区域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出实招优服务聚合力

高质量培育开放型经济新动能

4月24日,中欧班列(渝新欧)重庆江津出口班列从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启程,这列跨境班列满载110个标箱,运载包括装载机和平地机等工程机械设备,货物总重近700吨,货值超1000万元,通过阿拉山口口岸出境,带着“重庆造”商品走向欧洲市场。这是从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始发的首趟中欧班列。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珞璜临港产业城开启“定制化”服务模式,相继组织开行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出口专列、泰国进口纸浆专列、兔年复工复产专列、“江津制造”专列等特色班列。

“定制化”专列开行的背后,是一系列硬核举措的有力支撑。

在江津综合保税区建设运行方面,珞璜临港产业城围绕海关绩效评估各项创新业态指标,立足“通道+平台+贸易”发展导向,聚焦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贸易新业态等重点领域,着力开展保税加工及内外贸一体化招商。今年1至3月,江津综保区网内10个招商项目中有8个获得西永海关同意开展。

为加快江津综合保税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珞璜临港产业城不断强化开放平台制度创新服务,扩大制度型开发,探索“两步申报”通关作业模式,推动保税货物区间流转等10多项海关监管改革试点,建立双向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创设汇率避险专项资金池,推动通关便利化、服务定制化、融资国际化。同时注重宣传推广和丰富多样的交流合作,积极“走出去”招商,打开多方共赢利好新局面。

今年一季度,珞璜临港产业城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珞璜港项目申请已由市政府报送国务院,珞璜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已经开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综合服务区建设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江津综合保税区网内实现进出口总额35.21亿元,同比增长57.4%。其中,保税加工22.49亿元,保税物流12.72亿元,加工贸易占比由去年的38.2%提升到64%,加工贸易额同比增速145.3%。

开放引领能级全域提升

努力在全市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随着“通道+经贸+产业”优势不断叠加,越来越完善的开放体系为珞璜临港产业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去年,珞璜临港产业城规上工业企业达167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约585.7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外贸进出口额约200亿元。”珞璜临港产业城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珞璜临港产业城将锚定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中心目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重庆南向开放前沿阵地、区域经贸人文合作战略支点,和面向东盟市场的要素资源集散中心。

——加快提升枢纽集散能力,推动多通道协同发展。进一步争取政策覆盖,力争实现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上行班列获批下浮30%的运价;与相关单位紧密协作,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运行组织效率,推动铁海联运主通道运量实现翻番增长,2023年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开行1000列;推动建立成渝班列新的运行机制和合作方式,探索在“13+2”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合作框架下开行省际直达班列,充分整合多种类型通道集聚优势,构建陆海内外联动通道网络。

——加快完善物流枢纽节点体系,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发挥小南垭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效能,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外贸占比3年内达40%以上,5年内达50%以上;逐步在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设立肉类、粮食、整车等海关特殊商品指定查验场地,同时申报小南垭纳入陆路起运港退税试点;力争在第二季度内完成珞璜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年内完成小南垭货区升级改造,推进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珞璜港通过国家验收;今年设立欧洲海外仓,协同江津综保区老挝仓储集拼中心,进一步优化跨境物流供应链、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扩大出口增量。

——加速培育壮大通道经济,推动商贸物流重点项目落地。打造面向东盟、中亚、欧洲国家的双边贸易基地,二手车整备出口基地,跨境电商(国际乳制品)集散分拨中心,二季度力争实现综保区网内进出口总额90亿元;发挥江津综保区老挝仓储集拼中心功能,推动落地以西部地区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和东盟农副产品进口为主的冷链商品进出口集散分拨中心;推动与泰国、缅甸等东盟国家战略合作,落地一批具有江津辨识度的国际经贸和产能合作示范项目,年内新引进全国物流50强企业10家以上。

——探索搭建通道数字平台,推动数字化赋能通道建设。以数字政务、数字物流、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新场景实现通道新效能;推动多式联运信息互联互通,打造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分期建设江津珞璜临港产业城智慧物流枢纽等示范工程,逐步实现联动港口、铁路、综保区、综合服务区的信息共享化、场站无人化、全程可视化、服务便捷化。力争三年内通道物流成本下降15%,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居内陆前列。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