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 “林长制”绘就江津生态文明新画卷

版次:04    作者:2023年08月14日

森林防火带装巡护

巡护摩托车

巡回审判滥伐林木案件

区林业局森林防火指挥中心

新建生物阻隔带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飞临綦河江津段过冬 通讯员 江华志 摄

四面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通讯员 杜宗泽 摄

群山叠翠,万木争荣,“林长”发力,逐绿前行。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江津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林长制改革,各级林长认真当好森林资源的管理者、森林安全的守护者、林业发展的推动者、生态保护的排头兵,促进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

一组数据亮出我区生态保护“硬核”成绩单——2022年,全区森林面积达到256万亩、森林覆盖率53%,活立木蓄积量967万立方米,自然保护地11个,占全区陆域国土面积的17.9%。江津区在重庆市林长制督查考核中被评为优秀,位列全市第二名。2023年,我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申请书面审评材料顺利通过市级审核推荐,已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审。

这份底气,来自44名区级林长、165名镇(街道)级林长、281名村(社区)级林长、790名网格护林员的真情守护。“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在林长制的护航下,林更绿,水更清,风景更动人。

当好森林资源的管理者

提高森林管护成效

林长制,核心是责任制。

管好林业资源、维护良好秩序是各级林长的根本职责。林长制实施以来,江津区依托区、镇、村三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责任区域,划分网格责任区域1200余个,全覆盖、无死角实施管护,全面构建起“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的林长制责任体系,让每一片森林都有守护人,每一位林长都有“责任田”。

保护森林资源,如何让林长制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林长+”的创新实践在江津应运而生。

在建立“林长+山林警长”“林长+检察院长”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江津在全市首创“林长+法院院长”工作机制,将司法嵌入林长制,高效有力震慑、防范涉林违法犯罪行为,提升森林生态资源系统稳定性。不仅如此,江津还探索建立了“渝川黔”协作和跨区域“林长+公检法司”协作机制,促进毗邻区域林长联合巡林、联防联治,形成森林资源保护合力。

为进一步提升林长“智治”能力,江津大力推进“林长+云长”一体化建设,在重庆市率先应用智慧林业平台,融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各级林长决策提供“外脑”支撑,形成线上林长与线下林长齐抓共管“一盘棋”格局,有效提升了管护水平。

“江津490名各级林长真正肩负起‘治山’重任,以林长制推动了‘林长治’。”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各级林长巡林4万余次,全区森林资源“四乱”突出问题查处整改率达100%,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数量由2019年的103件下降到2022年的27件,森林资源保护态势持续向好。

当好森林安全的守护者

推进森林防火防疫

森林是大自然的“守护神”,各级林长则是守护森林资源的“绿色卫士”。

作为林长,必须守护好绿水青山,保障林业安全。江津区聚焦森林防火和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围绕“人防、物防、技防”,充分发挥区级林长的领导、统筹、督办作用,与镇、村级林长签订防火、防疫目标责任书,做到“目标化”护林。

为确保森林防火工作不留死角,江津全面推广“十户联防”,创新开展“万护行动”“敲门行动”,共建立4414个“十户联防”小组,签订“十户联防”承诺书10760份,群众参与近20万人次,森林防火意识深入人心。

“十四五”两年来,全区共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主要建设防火公路、生物阻隔带、消防水池、防火检查站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今年以来,开展森林防火百日大会战,持续推动12个防火检查站建设,完成89口森林消防水池水箱和102根语音宣传杆建设安装工作。林业局、应急局、经济信息委、电力和铁塔公司开展林区输配电线路和通讯基站森林火灾隐患治理专项督查检查工作,建立整改台账,形成问题清单156个,并全部完成整改。

同时,实施林火智能视频监控购买服务项目,建设视频监控高空云台131个,重点林区视频监控覆盖率达95%,确保进山人员、林区活动时时可跟踪、全程可监控,加强巡护人员管理,有效弥补人防盲区,提升了森林火情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全区森林火灾受害率连续多年控制在0.3‰内。

江津区位于渝川黔三省交界,毗邻区域林长主动履职,建立“天空地立体化”跨区域联防联控体系。近年来,省界未发生跨林区松材线虫病疫情传播,全区疫情防控连续4年实现疫情发生面积、疫点数量、枯病死株数“三下降”;森林病虫害测报准确率达95%,江津区森林病虫防治站获评“国家级先进中心测报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当好林业发展的推动者

促进“三大效益”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两山”论,走好“两化”路是各级林长的重要政治任务。

既要管绿,更要用绿、活绿。江津区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工作思路,积极拓宽“林+农”“林+旅”“林+康”等“林业+”产业渠道,实现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发展。

全区通过植树造林、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方式,稳定森林覆盖率、提升活立木蓄积量,生态效益更高。通过各级林长鼓励引导当地群众因地制宜、精准科学发展花椒、枳壳、橄榄等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促进群众特别是困难农户致富,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实。

江津作为中国青花椒最佳适生区,也是全国县域面积最大的青花椒种植区,各级林长深入村社推广花椒矮化技术和宜机化栽植,发展“九叶青”花椒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稳定种植面积在53万亩左右、产值37亿元,带动62万椒农人均年增收5000元。目前,全区培育种、养、加林业市场主体300余家、林业总产值达90亿元。

山林丰茂,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带来意料之外的旅游热潮。2022年,全区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综合收入32亿元,同时带动旅游、餐饮、康养等产业飞速发展,帮助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直接受益农民超过1万人。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生态“绿”与产业“绿”相互带动,相得益彰,如今的江津,正在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共赢。

当好生态保护的排头兵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青山绵绵,碧水茫茫,林海悠悠。

江津是万里长江入渝第一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这些年,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江津的重要使命,不少珍稀动植物也在此频频“上新”——

在四面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藏酋猴,这是藏酋猴在重庆市的首次影像记录。

首次发现珍稀鸟类黄嘴潜鸟、黑喉潜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额雁,为重庆鸟类第517号、532号、531号新记录。

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秃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全区国家一级陆生野生保护动物增加至6种。

发现新物种“芯语红鹰天蛾”,并在国际著名动物学期刊《ZOOTAXA》上发表。

中华秋沙鸭连续11年飞临綦河江津段越冬,近年保持在40只左右……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珍稀动植物在江津‘落户安家’,这也是江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最有力的见证。”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我区联合重庆动物园共同救护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只,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7只,其他动物16只。近年来,江津描述发表植物新种9种,包括四面山赤车、四面山楼梯草、四面山梅花草等。发现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原生分布,培育并野外回归1500株。

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各级林长勇当长江大保护的排头兵,倾心推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项目建设。自2021年项目启动以来,大力实施森林抚育、人工造林,累计完成营造林2.74万亩,实现森林数量、质量双提升,打造出绿化景观带、特色经果林带“双带”景观。

不仅如此,江津还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笋溪河、綦河等江河流域实行林长、河长共治机制,一体推进污染治理、禁渔退捕,协同推进水上、岸上管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展现新的面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焕发新的风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系列举措和成效,是“成绩单”,也是“军令状”:江津的生态底色会越来越亮!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由记者 杨安迪 通讯员 任敏提供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