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广播声声脆

版次:04    作者:罗邦万2023年10月30日

□ 罗邦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大力发展农村有线广播。我与农村有线广播有着不解之缘,它陪伴我度过了那些艰辛又难忘的岁月,留下了深深的广播情结。

1982年,我高考落榜后回到了江津马宗乡。我家的土墙瓦房坐落于一座叫东宝山的山脚下。山上有根大水泥电杆,上面挂着个大喇叭。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两个这样的高音喇叭。

乡广播站除了定时转播中央、省市电台和县广播站节目外,也播放一些歌曲和乡政府的通知。乡村有线广播每天开播和结束都有固定时间。乡广播站转播各台站的节目时间,每天也都是固定的。听广播的时间长了,从那熟悉的、或轻柔舒缓或悠扬婉转的开始曲,你就能知道是哪个台站的哪个节目了。不用看钟看表,你就能从播出的节目知晓当时的大致时间了。

县广播站节目是我非常喜爱的,因为说的大多是本县的事、身边的事和大家关心的事,听起来亲切又接地气。我常常一边在田间劳动一边听广播,感觉乐趣多多,时间也过得特别快。久而久之,我对乡村广播产生了浓厚兴趣,产生了依恋。

听广播成了我的一种爱好、一种生活习惯,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广播节目的时间久了,我心里便有了另外一种想法和冲动:广播节目里的新闻我也能写啊!我作为省重点中学毕业的高中生,有较好的文字基础,是不是也可以写写呢?怀着试一试的想法,我说干就干。二舅是我家邻居,他热爱农业科技,实行埂上种稻、沟里养鱼,当年便取得稻、鱼双丰收,吸引了乡里不少群众慕名前来参观学习。二舅还运用从广播节目中学到的种植及养殖技术,积极种植柑橘和桃李等果树,大力发展生猪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养殖,让一家人迅速脱贫致富,成为全乡最早的一批“万元户”。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吗?在那个炎热的夏夜,在昏暗摇曳的煤油灯下,我构思和写作。一篇千余字的新闻稿《广播迷致富记》就在那个夜晚诞生了。

第二天我特地起了个大早,把稿件装入信封,步行一小时来到乡邮政所,虔诚地将两封满怀希望的信件,送入挂在门外的绿色邮箱里。那以后的几天里,我天天都在热切地期盼着。大约四五天后,江津广播站《农民之友》节目在头条播出了这篇稿件。几天后,这篇稿件在四川电台《对农村广播》节目中得以播出。首战告捷,信心倍增。

从那以后,我注重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开始认真寻找新闻线索,并利用夜间在油灯下刻苦写作。我用手中的笔尽情讴歌农村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和新风尚,鞭笞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与不文明行为。投稿用稿多了,电台、广播站时常播报我的名字,我这个山乡“土记者”在十里八乡渐渐有了几分名气。一些亲友和认识的人也积极向我讲述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儿、有趣事儿。我掌握的新闻线索和写作素材越来越多了,投稿渠道也越来越广了。我不光向省电台和县广播站投稿,也向中央电台和各级各类报刊投稿。在写稿投稿那十多年里,我每年用稿量都在百篇以上,年年被县广播局和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青春少年,如今已是满头华发。当年的县广播站也早已升级,有了质的飞跃,上了新的台阶。后来,我也顺应改革大潮,离开家乡四处打拼、创业发展,并在重庆中心城区有了自己幸福温馨的新家。虽然我已有多年没有听到家乡的有线广播了,但对家乡有线广播的那份挚爱深情与怀念,永久地镌刻在了心里。

前几天我因事回了趟老家,但见高音喇叭仍旧高悬在东宝山山顶的电杆上。广播里正播放着江津电台的节目。那欢快悠扬的旋律和主持人磁性的嗓音,听起来还是那样的熟悉,还是那样的动听,还是那样令我激情澎湃……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