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2 作者:周胜兰2025年08月15日
通讯员 周胜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从传承文化根脉、弘扬民族之魂的高度出发,多次提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等重要论述。圣泉街道以成渝古道江津段为样本,通过“古今共生”的开发模式,以“古道+”赋予其新内涵,推动沿线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以绿色生态潜能转化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青石为证
千年驿道的当代解码
被誉为“成渝交通史上的活化石”的成渝古道江津段,是整条成渝古道的精华所在。这段18公里的通道,北起圣泉街道双龙场,南抵缙云山红豆村。自北宋兴起,明清达至鼎盛时期,既为经济动脉,亦作军事要冲,以其完整的保存状态、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成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道遗存。
圣泉街道充分发挥古道“串珠成线”的纽带作用,系统整合沿线茶马文化遗迹、古炮台军事遗址、传统街市等文物资源,结合丰富的自然景观,打造出集“文化传承、生态休闲、城乡振兴”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廊道。通过开展“探秘成渝古道,传承红色基因”等系列实践活动,联合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社会力量,构建起“家校政社”四方协同的育人机制,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功能开发的有机统一。
茶烟未冷
商路基因的产业重组
近年来,圣泉街道高度重视成渝古道江津段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沿线文物古迹进行全面的修缮和保护。2023年,街道投资290万元对古道沿线配套设施开始保护维修和美化,通过绘制特色墙绘展现古道文化风貌,增设清晰醒目的路牌指示,科学布局移动卫生设施,有效解决游客“找路难”“如厕难”等实际问题。建成亭高18.8米的步闲亭,矗立山颠可俯瞰江津全景,被网友称为“上帝视角一键开启”。
2024年,圣泉街道启动双龙老街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二期工程即将完工;三期工程也将进场施工。2025年,推进实施双龙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项目估算总投资为5450万元,预计到位资金3815万元,现已到位资金1907万元。通过系统性保护开发,这条承载历史记忆的古道正焕发新生,2024年重庆市江津区玉石文化产业协会、果然玉器等7家企事业单位入驻老街,带动沿线商业活力显著提升。
集市长明
非遗流量的价值转化
圣泉街道通过创新营销与设施提升双轮驱动,全面激活区域文旅资源。依托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重点包装推介成渝古道江津段、双龙老街等特色景点,邀请文旅推荐官刘小凤在双龙老街、陡石村开展多场直播活动,推出“葵心向阳 追光少年行”等主题研学项目。
2025年4月,圣泉街道首批11家“五星农家”集体亮相,这些农家主要分布于古道知名景点周边,不仅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还结合徒步游览、文化体验等特色项目,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6月,双龙老街成功承办2025年江津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每逢周日还常态化开展“非遗集市”,并形成固定展位10余个,汇聚江津区玉雕、桐子叶麦粑、江津米花糖等20余项可体验、可带走的非遗项目,单日最高人流量突破1000余人次,累计吸引游客2.8万人次。
智链古道
从防御到振兴的智慧闭环
圣泉街道通过创新构建智慧防控体系,在成渝古道江津段精准布设75个感知设备,编目63个风险点并上线13个数字沙盘,结合“十户联防”机制实现风险智能识别与闭环处置,使应急响应效率显著提升70%。同时,畅通“智服链”提升文旅体验,以成渝古道人文环线为核心串联11个打卡点,运用AI人流监测技术实现游客实时分流,带动游客量增长80%,单日接待峰值达1800人次。
此外,街道还通过拓展“智产链”释放振兴活力,以无人机巡检庭院卫生、“云监管”等系统保障食材全程溯源,街道培育的11家“五星农家”发展特色餐饮实现户均增收3.5万元,并联动1300余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富硒农产品销售额增长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