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4 作者:杨安迪 夏海涵2025年08月15日
1939年,陈独秀受邀到聚奎中学演讲,以《告少年》一诗作为结束语。图为《告少年》手迹(局部) 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浓荫蔽日的聚奎中学
郭沫若读吴芳吉日记后题诗
冯玉祥题刻
九曲池题刻群,南行楷阴刻冯玉祥诗,北行楷阴刻吴宓诗,东行书阴刻吴芳吉诗
陈独秀“最后一次的演讲”(场景复原) 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聚奎大讲堂
1940年国学大师欧阳竟无题赠聚奎学校中华青年救国团内容 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肖林为母校聚奎中学题词“鉴止”,取自“鉴于止水”之意 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她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走来,穿过硝烟与书声交织的时光长廊,在民族存亡之际化身文化抗战的灯塔;她在奔腾不息的长河里奋进,以热血脊梁支撑革命希望,在风雨苍茫中铸就大后方的精神堡垒;她向着更远的征程铿锵前行,超脱繁华之外,践行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她便是坐落于江津白沙黑石山风景区的聚奎书院。
155年前,聚奎诞生。当抗战烽火席卷全国,这所书院以“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胸襟,厚植兼学中西、爱国为民的根基,用思想碰撞的火光刺破战时阴霾。
行经义塾、书院、学堂、学校时代,由寥寥数人到“奎星永耀”,屡历世事变迁与历史沉浮的聚奎始终与国家命运同起伏,与时代脉搏共呼吸,可谓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一个缩影。
烽火弦歌
将爱国精神融入血脉
走进聚奎,古树参天浓荫蔽日,山水美景曲径通幽,群鸟栖息动静相宜,历史建筑随处可见。中式悬山顶、青砖墙、罗马柱……中外混搭的建筑风格,透露出那段中西文化交织、风云激荡的历史。
1870年,当地乡绅邓石泉和白沙团总张元富创办了聚奎义塾,后与其他有识之士一起筹建聚奎书院,兴庠序之教,重自由讲学,弥补了白沙教育发展落后的差距。
为适应形势发展,聚奎特聘教官教授兵体操,老师教授炸药制作方式,师生积极参加,无不怀忧国事。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九月武昌起义,聚奎师生深受触动,随即投入到白沙军民起义游行队伍。此后,聚奎教师奔走国事,不遗余力;聚奎学生或投笔从戎,或回乡练团,或奔赴各处宣传讲演。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部沦陷区90%的高校和70%的中等学校被迫内迁。时任聚奎学校董事主任邓鹤丹意识到“教育延续即民族延续”,聘请留德教育家周光午任校长,后又聘黄徳毅、颜实甫等教育界著名人士继任校长,并大量聘请省外优秀教师来聚奎执教。聚奎师生通过《聚奎校刊》传播“教育建国”理念,使这所学校成为战时文化的传播节点,担负起传播新思想、发展革命力量的重任。
彼时的爱国主义情怀、民主革命思潮,在聚奎师生的精神和血脉里生根发芽,载道一个多世纪传承至今,“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成为聚奎师生的一大典型气质。
奎星闪耀
以救亡火种燎原山河
抗战时期,偏居西南的江津白沙,因长江水运枢纽地位和相对安宁的环境,成为战时教育文化的重要堡垒,汇聚了众多知名学者。邓石泉先生之子邓鹤年在聚奎出资建造的鹤年堂,则成为赫赫有名的“聚奎大讲堂”。每周在此举行抗战演讲时,鹤年堂都座无虚席,青年学生们热血沸腾。
1940年,陈独秀在此作了人生最后一次演讲,以“匡衡凿壁偷光”激励学子们苦学报国,疾呼“全民一致抗日”,争取抗战胜利;身经百战、叱咤风云的冯玉祥,也在此作献金抗日演讲,聚奎师生积极响应,先后捐款41万元;梁漱溟半年内在鹤年堂两度发表讲演,号召有为青年将乡村重建与民族国家复兴紧密结合,点燃了战时学子“以学救国”的炽热情怀。此外,还有于右任、文幼章、欧阳渐、陈可忠、劳君展等数十位知名人士在此登台讲学,或弘文励志,或传经论道,或呼吁救亡,或主张民主,在师生间激起层层思考的巨浪。
聚奎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精神根基滋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学校人才辈出。校友肖林是接受学校新思潮、新知识洗礼的一个代表。在目睹国家经历苦难后,他放弃文学,毅然走上救国道路,成为一名中共重庆地下党成员,被称为“红色掌柜”。近10年时间,肖林借着商人身份为党筹措经费。解放后,他向中央上交资金约合黄金12万两,固定资产1000多万美元,自己只留下3块银元纪念。
聚奎注重“奋乎”与“大德”的思想教育,为培育像肖林这样的有识之士,提供了成长沃土。被称为“聚奎三杰”的爱国诗人吴芳吉、文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农学家程绍迥、气象学家徐近之、细菌学家陈文贵等人,也是从聚奎走出去有影响力的名家大家。
无论是造就名师学者,还是成就翘楚英才,一个个璀璨的“聚奎星”,无一不为这方文脉兴盛之地增缀亮泽,在历史长河熠熠生辉。
文脉新程
用教育初心续写华章
硝烟散去,文脉绵延。聚奎书院作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鹤年堂、七七纪念堂被列入重庆市抗战文化保护遗址,依旧保存完好且沿用至今。
2009年,江津将鹤年堂正式命名为聚奎大讲堂,作为江津对外宣传及文化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以此打造江津文化品牌和高端讲台。时有著名专家、学者来此登台讲学,历史遗迹在继往开来中被赋予全新的内涵。
而今,校园内星罗棋布500余处黑石,上面仍留有陈独秀、冯玉祥、郭沫若、吴芳吉、吴宓等名流的诗题镌刻70多处。它们,如无声的丰碑,记录着书香墨韵与硝烟浴血交织的民族奋进史诗,成为浸润代代学子心灵的永恒精神源泉。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聚奎在传承与发展中生生不息。立足新时代,聚奎审时度势、昂首奋进的步伐迈得更为从容:用翻转课堂引领教学改革潮流,用科学管理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用优质教育打造特色重点中学,荣膺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中华诗教先进单位……让百年聚奎的教育和文脉延续,有了更为生动的注脚。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由文史顾问钟治德、记者杨安迪、实习记者夏海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