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精打细算”提升路灯管理质效

版次:02    作者:胡耀方2025年10月10日

本报讯(记者 胡耀方 通讯员 周艳阳 汤倩倩)连日来,我区以城市照明智能化、精细化为抓手,大力推进路灯管理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通过打造智慧管理平台、建立用电分析制度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城市照明品质与管理效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昨日晚上22时,江津区城市照明智能控制室的监控屏依然亮着。值班员杨采霖轻点鼠标,城区路灯的实时状态一览无余。突然,系统弹出预警“滨江路1号控制箱C相电流异常”,智能诊断模块提示电缆故障可能。维修单即刻派发,半小时内维修人员抵达现场。“以往这类问题需靠群众反映或人工巡查,现在平台主动‘报病’,处置更及时高效。”杨采霖说道。

据了解,我区将全区2.5万盏路灯统一接入城市照明智能控制平台,构建起“一屏通览、一灯精控”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根据实时监测科学启闭,实现故障预警和初步诊断。

故障快速排除,路灯恰时切换至柔和的午夜模式,既保障了基本照明需求,又体现了人性化关怀。居民王女士称赞:“路灯像会呼吸,亮得舒适,暗得安心。”

原来,这个智慧系统不仅会“看病”,更懂“养生”,根据季节、天气及人流等情况科学制定全亮、清晨、节能三种功率模式,照度科学设置、精准调控。晚高峰时段(开灯至21:00)保持100%亮度,保障出行安全;21:00至23:00进入节能模式,亮度降至80%;午夜至凌晨(23:00—5:00)采用午夜模式,亮度降至60%满足基本需求;清晨时段(5:00至关灯)亮度提升至70%,迎接早高峰。

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牟春梅告诉记者,每月5日是她最忙碌的日子,不仅要将每个电表户的费用进行核实、录入,还要对比近几个月的费用进行用电分析。牟春梅说道,有一次在月初录入电费时,发现滨江路上的一户用电表没有电费产生,“零电费”异常追踪出电表接线错误,及时通知电力公司修正并追补费用。

通过建立用电量台账,及时捕捉异常数据,精准发现灯具故障、线路问题或私搭乱接等现象,并开展针对性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已通过用电分析成功处置15起各类问题,节约电费约1.5万元。

我区通过上述精细化措施,不仅实现了路灯电费的节约和运维成本的控制,更推动了城市照明管理向智慧化、绿色化转型,为居民创造了更安全、舒适、节能的夜间环境,展现了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