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3 作者:2025年10月10日
(上接第一版)在时代变革与初心不变中,是江津人对家的精神坚守。
乡是江津人情感的纽带。江津人对故乡的深情,刻在古镇的青石板上,飘散在民俗的烟火气中。拥有五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冠绝全国区县,这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江津人自觉守护文脉的实证。中山古镇的“千米长宴”,传递着邻里乡亲情同手足的温暖;塘河古镇源远流长的婚俗礼仪,延续着对传统仪轨的敬畏;白沙古镇的抗战遗址群,镌刻着江津人“毁家纾难”的集体记忆。这种乡愁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乡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自然挑战、历史变迁,当代江津人不但敢闯敢干,更有着像江边礁石一般的韧性。我们将花椒等乡土符号转化为富民产业,用“一江津彩”公共品牌重塑乡土价值;不断冲破半岛限制,四大工业园各美其美挺起产业脊梁,实现城市拥江发展,已经铺开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新重庆枢纽之城的宏阔场景。
国是江津人理想的归宿。江津人的情怀,最终升华为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回望历史长河,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里,一封封家书见证着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决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字字千钧,展现了革命先辈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抗战时期,白沙坝上万众一心、捐款捐物的场景,鹤年堂内仁人志士唤醒民族的呐喊,无不彰显江津儿女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担当。这种爱国传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实践。今日之江津,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勇立潮头,127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见证江津从“长江要津”到“枢纽之城”的转变。重庆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标志性工程枢纽港产业园在江津的建设如火如荼,先进机电装备和物流产业园已见形成势。今年9月,江津成功开辟经由珞璜港中转的“海—铁—江”外贸新路径,“新通道”“主枢纽”集聚辐射效能进一步拓展。于时代坐标中明确发展目标,科学研判“时”与“势”、精准谋划“路”与“策”,江津人的爱国叙事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
大江之津,因发展而美丽;大爱之城,因奋斗而兴盛。今天,在这个家国同庆的美好时刻,站在新时代的江岸线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大江之津”的地理坐标,更是“大爱之城”家国同构的精神地标。当双节的月光洒在长江上,江津人的家国情怀正转化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枢纽之城”的奋斗实践。这奔流不息的江水,既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又奔涌向未来的海洋,永远跳动着中国人最深沉的情感密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