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3 作者:陈俊希2025年10月22日
作品《第二个太阳》参展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记者 陈俊希)10月18日,“文明的回响——第二届青年影像100艺术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华世纪坛开幕。江津籍青年摄影艺术家、策展人黎光波成为该展览中一位备受瞩目的持续参与者——在继去年首届展览中以作品《新本草论》入选后,今年新作《发光体》与《第二个太阳》再度入选,实现了一次高水准的“蝉联”,展现了其稳定而深邃的艺术创造力。
据悉,《第二届全球青年影像艺术100暨TOP10培养计划》是2025年北京国际摄影周的学术主题展览项目,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北京国际艺苑摄影基金会主办。项目以“文明的回响”为创作主题,面向全球18至45岁的青年艺术家,征集评选纪实摄影、艺术摄影、微视频、数字艺术影像、影像装置艺术等5个类别作品。该项目共收到2800多位国内外作者的5.5万余幅参赛作品,经过严格评选,有100件杰出作品入展。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 从非遗到宇宙 ●●●
一场贯通古今的视觉思辨
黎光波的艺术实践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连贯性。在首届展览中,他的作品《新本草论》是对江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沙建曲制作技艺”的一次深刻创作与对外展示。他将一段个人的“摆烂”期,转化为回归家族中医药传统的契机,选取家传44个复方,将不同人使用同一药方的痕迹,以类似中国水墨的方式呈现于宣纸,并置于自然中成像,最终形成兼具药性、文化性与个人认知的融合作品。这件作品标志着他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与本地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开始。
今年入选的两件作品,则展现了黎光波从大地走向深空的宏大叙事飞跃。作品《发光体》源于他对中国创世神话的痴迷,通过身体与光影,在黑暗山野中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语言,呈现其认知中“有序与无序平衡下的幻想奇观”。而作品《第二个太阳》则从“十日神话”切入,探讨激光核聚变代表的能源未来,综合了摄影、绘画、雕塑及AI等多种媒介,深刻揭示了科技作为文明“第二个太阳”所兼具的希望与复杂烙印。
●●● 艺术家的自觉 ●●●
建构独立艺术思想体系
黎光波的艺术旅程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脉络,从《新本草论》中对非遗文化的内省与转化,到《发光体》《第二个太阳》中对人类共同命运、宇宙秩序与自然的畅想,这一路径不仅展现了艺术家极强创作脉络的延续与超高的视野拓展,更彰显了其作为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
在创作方法论上,黎光波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在地视角与全球视野。他将江津本土的非遗文化置于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进行重新解读,同时又以普世的科技与生态议题连接更广阔的人文关怀。这种“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创作路径,体现了他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对自身文化根基的深入挖掘。
黎光波不仅是一位创作者,更是一位具有独立艺术思想体系的建构者,他通过将个人体验、地域文化与人类共同关切熔铸于一体,为全球艺术图景贡献出来自江津的独特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