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4 作者:罗安会2025年10月22日
□ 罗安会
江津古县城的标志性老城门——通泰门,如今已华丽转身,演变为洋溢着现代气息的社区,名为幸福通泰门。
漫步在幸福通泰门社区,居民们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温暖与和谐,让人深感其名不仅代表着地理标志,更是社区服务宗旨的体现。
地处江津老城区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地带,通泰门社区也是老年居民的聚集地。时代的脚步匆匆,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寻求发展,部分市民也迁往更现代化的住宅小区。然而,这里依旧保留着众多朴实的居民,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社区书记介绍,通泰门社区的常住人口超过9000人,分布在4000余户家庭中。其中,残疾人数超240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76人,更有2位百岁老人。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高达20%。面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坚信他们的方法总比困难多。
社区,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执行政府职能的同时,还发挥着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通泰门社区从上至下,配备了24名居民组长(网格员),并构建了党建网格体系。这一体系有效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安全隐患,将社区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
社区虽小,却五脏俱全。书记、民警、“两委”干部、专职网格员、居民组长构成了最基层的组织架构。尤其是党员们,他们深化微笑服务,调解居民纠纷,帮助困难群众,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令人赞叹的是,近年来,通泰门社区成功调解邻里纠纷200余件,帮助孤独老人100余次;在老旧小区改造安装电梯70余台,解决了老年人步行梯的困扰;消除了多起设施设备故障和消防隐患,让社区居民获得了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的殊荣。
为达到社区的幸福指数,政府每年投入8万元用于服务群众的工作经费,经费不足,社区会从租赁门面的收入中予以补充。
社区食堂,作为社区的一个窗口,采用公办私营,以微利模式运营。每天约200人前来就餐,解决了老年人和上班族的后顾之忧。
我作为一名古稀之年的社区老人,常在闲暇之余四处漫步,不经意间了解到周围的生存状态。
高龄独居老人王某某,因儿子离世,仅靠拾荒和几百元的遗孀费度日,生活拮据。社区干部得知后,为老人申请了免费就餐。
三年前的一个夏日,80多岁的独居老人刘某某在高温下买菜时晕倒,网格员蒋开明见状,立刻喊来出租车,将老人送往中医院。因老人儿女在外地工作,蒋开明为老人签字,垫付了医疗费。
2020年7月27日,江津长江段水位超过警戒线,洪水漫入滨江大堤。一位年近60岁的醉汉,摇摇晃晃地在滨江路上行走,走在旧家具市场附近摔倒。蒋开明见状,将醉汉送到所住的5楼,然后蹚水回到了家。
讲述了别人的故事,便想起了我的邻居。三年前的春节前夕,邻居悄悄地在阳台上熏制香肠腊肉过年。家里的人上街买东西,熏制香肠无人监管。不久,浓烟弥漫,几十斤香肠腊肉燃烧起来。小区门卫见状立即拨打“119”报警,十多位消防员迅速赶到,破门而入,幸好火势尚未蔓延至室内,很快火就被扑灭。
我听到呼救声才得知邻居失火,不是消防队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想起来也有些后怕。
我在采访税国敏书记时,他的手机突然响起。原来是独居百岁老人何某某想品尝枇杷。税书记安慰老人:“20分钟后送到!”电话那头,老人传来愉快的笑声。
税书记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总得有人去做。”这句话,体现出社区工作人员对居民深厚的情感和细致地关怀。
通泰门社区的变迁,不仅是时代发展的缩影,更是社区工作人员用心服务群众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