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3 作者:廖秋平 刘彦麟 李诺2023年11月20日
记者 廖秋平 通讯员 刘彦麟 李诺
12元就能在社区幸福食堂吃上一餐营养均衡的可口饭菜、下楼即可到“口袋公园”健身锻炼、江津第一个法治广场……这一项项民生实事落地的背后,均离不开人大几江街道工委的履职担当和不懈推动。
2023年以来,人大几江街道工委以“破难题、抓落实、提质效”为基层人大工作导向,发挥基层人大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进一步拓宽代表履职行权和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和形式,“点线面”同频共振,打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以高质量代表工作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打造有深度和有温度的基层人大,奋力推进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的生动局面。
回应解决痛点堵点
“民声”变“民生”
“我们楼栋‘一户一表’的历史遗留问题终于解决了,再也不用操心水量、水费问题了!”日前,几江街道辖区居民在通泰门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向区人大代表、通泰门社区党委书记税国敏表示感谢。据悉,几江街道通泰门社区粮食局家属院是一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老旧居民楼,32户共用一块水表。为切实解决居民烦心事,今年2月,人大几江街道工委组织基层治理代表小分队开展微调研,彻底解决了楼栋居民的“一户一表”改造问题。
“一块‘小水表’,反映的是‘大民生’,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密切代表与居民群众的联系,依托‘家站点’等平台载体,凝聚社区治理共识,共同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进一步发挥监督推动作用,将‘民声’变‘民生’。”税国敏表示。
线上线下多维发力
“民智”变“民策”
根据市、区人大要求,几江街道人大工委始终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质效推进人大代表“家站点”建设。目前,几江街道形成了“1+15+N”(即包括1个人大代表之家,15个人大代表联络站,N个人大代表联络点)的工作架构,将社情民意的触角延伸到小区楼院和农家院坝,在推动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求实效,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已成为代表联系选民的“连心桥”“直通车”。同时,几江街道人大工委不断夯实履职阵地,充分发挥代表“家站点”作用,持续深化代表“家站点”阵地建设,筑牢代表察民情、听民声、聚民智的阵地平台。
目前,31名市、区人大代表全部入驻代表家站。除了线下的“家站点”阵地,在“幸福几江”微信公众号固定发刊征集群众建议,实现代表服务群众“全时段”。今年以来,共收集意见建议126条,督办解决问题86个。
拓面开展调研赋能
“民意”变“满意”
“父母上了一定的岁数,有时候做饭忘记关火,我们很不放心。”“父母有时候饭菜做多了,怕浪费,总是吃剩菜剩饭对身体不好,如果有集中吃饭的地方就好了。”区人大代表、西关社区书记罗敏在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时,收集到了很多群众反映的老年人就餐方面的诉求。
为尽快解决问题,人大几江街道工委会同街道民政、社事办、规划建设办等职能部门,通过实地走访、院坝会、座谈会等形式与居民群众沟通交流,共同协商确定选址和建设实施方案。日前,几江街道南门社区长者幸福食堂建成投用,得到了“银龄”居民朋友的声声称赞。
接下来,人大几江街道工委将继续坚持与时俱进、为民导向、主动作为、固本强基,通过规范履职内容、增强工作实效,践行人民民主理念,做到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积极探索实践新时代做好街道人大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力争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到各个环节中,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以服务大量的“惠民小事”撬动“民生大事”,增强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变民生难点为幸福亮点,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