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炼成记

——我区“津工精匠”高质量发展“秘诀”

版次:03    作者:江波 周茂林2023年12月20日

记者 江波 通讯员 周茂林

功以才成,业以才兴。

2013年以来,我区每年开展一次行业性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区级一类大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津工精匠”技能人才品牌。该品牌不仅为技能人才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分享、提升技能的平台,还挖掘、储备、培育了一大批适应江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10年磨一剑。“津工精匠”技能人才品牌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有何“秘诀”?

机制强基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建立“津工精匠”评选机制,是人才选拔的必然之举。近年来,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注重面向基层一线、注重岗位技能、注重成果贡献”原则,我区严格评选标准,严格评选程序,对获奖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并予以表彰激励,着力培育“津工精匠”技能人才品牌。

我区拟定七大项评选标准,并为“精工精匠”培育创造良好的成长“沃土”。从2021年起,我区职业技能大赛冠名为“津工精匠”杯职业技能大赛,不断提升“津工精匠”品牌影响力,并通过一系列举措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以赛促练

技能比武提高“成色”

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江津区第六届“津工精匠”杯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进行。本次活动进行了汽车维修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无人机植保等5个项目的决赛,200余名选手赛场竞技,展现工匠精神。

以赛促练,通过技能比武方能提高“成色”。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区累计9万余人次参加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及各级各类大赛,获得区级以上大赛奖励600余人次。此外,我区还积极推荐选手参加市级及国家级技能大赛。今年10月20日,来自我区精神康复院的张斯晋及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姜海涛、王海洋、汪应、邵明辉、张伟等5名老师,共6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搭建平台

量质双增“赋能”品牌

平台搭建,源于全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我区现有高职院校7所,中职学校4所,在校学生10万余人,每年毕业学生2万余人。现有职业培训机构22家,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万余人次,近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3500余人,“重庆公交驾校”“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富硒特色菜”等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高技能人才培训,需要强化“阵地”。目前,我区拥有城市建设高级技工校等4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5家“重庆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齿机械“黄建军市级(镗工)首席技能专家工作室”等大师工作室16家,15个市级技能大赛集训基地,6个巴渝工匠区级乡村驿站。截至目前,全区技能人才22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7万人。

环境共塑

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近年来,我区致力于高技能人才队伍激励奖励,畅通评价通道,提升产业吸引力,通过环境共塑,为“津工精匠”品牌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在激励奖励方面,我区坚持高技能人才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撑。目前,我区高技能人才中5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13人获得全市技术能手,6人获评“巴渝工匠”,3人获得重庆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6人获评重庆英才高技能领军人才。2018年至2021年,共兑现高技能人才奖补资金200余万元。

在畅通评价通道方面,我区致力于健全技能人才评价载体,让技能人才更有盼头。2021年,我区成功备案重庆工商学校等6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有序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前,全区年均参与技能人才评价认定超过1.6万人次。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