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西北,坚守中!”

——我区多措并举筑牢256万亩林区防火安全屏障

版次:02    作者:苏展2024年09月18日

江津绵延的林区  记者 苏展 摄

记 者 苏 展

通讯员 吴雨霜 王书俊 陶亚克

陈秋霞 谭胜昔

林区256万亩。

这一数据意味着,3200平方公里的江津辖区,有53%为森林所覆盖,形成了绿水青山的秀美画卷。然而,持续不断的高温天气,让这一绿色宝库的风险直线上升。

南部的四面山、北部的缙云山、东部的太公山……山脉绵延于多个镇街,西部边缘各镇虽无典型的共有山脉,依然林区广袤,更地处川渝交界。为了这场森林防火“战役”的胜利,150万江津人携手,联防、人防、技防结合,构筑起捍卫绿色宝库的“东南西北”防线。

东部防线 三区四镇街联动

太公山林区位于巴南、綦江、江津三区交界区域,林区总面积2.97万亩,森林植被茂密、山体结构险峻。

“林区出入口在巴南区安澜镇、綦江区文龙街道和我区广兴镇、杜市镇均有分布,这一地形特点涉及跨区域人员管控等诸多问题,因此联动联防尤其关键。”作为太公山林区在江津的主要坐落地,杜市镇当仁不让担负起了林区防护的重要角色。全区禁火令、封山令下达后,该镇及时组织人力、设卡的同时,针对林区特点,在区林业局协调牵头下,在该镇组织召开了“太公山林区”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控专题联席会。此次会议最终形成了定期联络、人员管控、联合巡护、用火通报、火情处置等五项统一机制,使整个太公山林区消防体系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络。

“守字下功夫、防字做文章、管上用力气、灭上出实效”,这是高温天气以来,杜市镇、广兴镇与区外两镇街共同的写照,截至发稿时,太公山林区未发生任何森林火情。

东部,坚守中!

南部防线 守护四面山

驰名中外的国家5A级风景区——四面山,撑起了江津南部文旅、农业、商贸的“主脊梁”。占全区森林总面积近五分之一,总面积达49.27万亩的浩瀚“林海”,也使得这里的中山镇、四面山镇、四屏镇等镇面临着巨大的守护压力。

中山镇,在对全镇18万亩森林消防现状分析后,防火哨卡增加到7个,保持24小时值守状态,全镇护林员和100多名志愿者组成巡防队伍,确保每天保持早、中、晚至少三次巡逻,每天推送消防信息,且巡逻期间携带全部灭火装备,确保随时投入实战。

四面山镇,组建270人的巡护应急队伍,执行全天巡护,投入20余万元强化专业人员聘请、物资储备、设施建设等,对5口森林消防水池进行了再次维修,储备油锯、风力灭火机、森林消防泵等机械设备30套,扑火工具500余套,形成健全“山有人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的常态化态势。

四屏镇,在强化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和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设置3处防火监控云台,通过高清画面及红外线等实时监控全镇,自动开启火灾预警。同步开展无人机空中巡查,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地森林防火系统。

南部,坚守中!

西部防线 川渝跨省联防

滚子坪,林区4.2万亩;大圆洞,林区10.18万亩……白沙镇、塘河镇、永兴镇、石蟆镇等津西各镇地处川渝交界地带。

“跨省联防”,成为了稳定西部林区防线的核心。“十户联防”“三长三员”,这是塘河镇、石蟆镇、白沙镇与四川省合江县石龙镇、白鹿镇建立的“川渝护林联盟”,经过实地研判后确定的工作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各镇建立“十户联防”群众队伍,实行两地双组长制,由“镇村林长+警长+庭长+网格员+护林员+联防小组成员”组成“三长三员”护林联盟,联合建立预警共享、信息互通、联席会商、联合宣传、协同作战等机制,形成一旦联防区域发生森林火情,就可第一时间互通情报、互援互救、协同作战,确保及时有效处置。据统计,通过在川渝毗邻地区建立起良好的森林资源保护联防协作机制,森林防火专题会、川渝森林防火应急演练等工作均顺利开展,让整个江津西部林区安然无恙。

西部,坚守中!

北部防线 智能化与信息化防控

如果说,东、西、南都属“边防”,北部防线,则是直通“心脏”,绵延至我区境内的缙云山脉,6.46万亩的林区分布在双福街道、德感街道、圣泉街道,为我区经济、商贸、工业繁荣区带来“城市肺叶”的同时,也给这一区域的森林消防增添了另一重重要的意义。

人防、技防,缺一不可,在坚持人力巡防、联防联控的过程中,智能化与信息化,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报告指挥部,无疑似火点”“报告指挥中心,9月5日首次巡防完成”“报告调度室,无人机完成第一次巡防”……类似的信息交换,如今每天都在上述各街道的辖区上空回响,为缙云山脉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各街道充分利用智慧森林防火平台,促进了“技防”与“人防”的相互补充,形成了森林火情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的闭环管理。在工作机制上,通过加强区域联防、部门联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做到火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北部,坚守中!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