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点子”赋能添彩历史 唤醒文化遗产“新活力”

版次:02    作者:廖秋平2024年11月04日

记者 廖秋平 通讯员 刘朦濛

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长期演进、中华儿女辛勤奉献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结晶。江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底蕴深厚,1800多年的建县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让江津的文化遗产留下来、活起来、传开来?今年以来,围绕如何推进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广大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掀起了讨论热潮。

江津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广、数量多,级别高、总量居全市前列,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中华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有不可移动文物850处,涉及5大类41小类,涵盖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各时段的文化遗存,有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6处,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有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36个,其中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26个、代表性传承人11名、传习所2个、传承教育基地1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

针对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以及传承江津发展历程中这些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委员们结合深度调研和实际工作,纷纷抛出“津点子”。

“学校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既能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又能提升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品牌。”区政协委员、江津实验中学副校长、九三学社江津区工委副主委柴瑛说。她建议,建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长效机制,由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使学校和非遗项目传承单位或个人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建议设立非遗进校园传承基金,鼓励非遗文化和学校文化有机融合,逐渐形成理论型、欣赏型、体验型三大类普适性的“非遗”校本课程资源。持续推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创新研学旅行课程,如非遗VR体验馆、非遗教育工作坊等,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增进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扩大“非遗”的传播影响力。

针对我区已明晰产权的古庄园、古街区,区政协委员、先锋镇宣传统战委员王顺琴建议,落实激励政策措施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运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发挥作用。鼓励村社区利用古庄园、古建筑发展民宿或养老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开展跨界融合利用,利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我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为我区古庄园、古镇建立影像资料数据库。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要积极挖掘和传承文化品牌,如联文化、爱情文化等,并积极传承优秀文化作品,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和宣传江津文化。”区政协委员、区信访投诉受理中心主任、农工党江津区工委副主委李洪说。与此同时,他还建议,文化遗产的传承要“身临其境”,江公享堂、奎星阁、江津中学旧址等地应成为江津人了解江津文化,传承文化的主要场所和阵地,让江津文化遗产出现在江津人的身边,走进群众的生活,创造“沉浸式”的文化传承。

此外,委员们还围绕这一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建议》《塘河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关于滨江路打造长江文化公园主题景观的建议》《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建议》等建议,为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持续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