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好人才“蓄水池” 凝聚发展“源动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报道之九

版次:04    作者:周杭2024年11月04日

江津敞开怀抱拥抱人才 通讯员 唐智勇 摄

“才聚江津·技创未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对接服务活动(江津区专场)现场 记者 陈婷 摄

“科技副总”助力企业创建创新平台 记者 王笑伊 摄

江津企事业单位在成都理工大学开展引才活动

江增重工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研讨产品 记者 廖秋平 摄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农民工公寓

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

江津区一体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首位战略,围绕“一枢纽三高地”发展目标,长效实施“津鹰计划”,创新机制引才,创强载体用才,创优生态留才,筑好人才“蓄水池”,凝聚发展“源动力”。

创新机制 种下引才“梧桐树”

今年9月,“才聚江津·技创未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对接服务活动(江津区专场)在重庆电讯职业学院举行,搭建起企业、高校、学生等多方对接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人才工作,组建了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高规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委书记督办人才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统筹谋划、高效推动人才强区建设。以“津鹰计划”人才品牌为统揽,推出更具比较优势的“1+10+N”的人才政策体系,切实以真金白银、真招实策招揽人才。

我区还认真落实全市“一行动一计划”,设立含金量较高岗位,面向全球延揽人才。深入实施由区委书记主抓的“江津区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开放引才通道”专项。围绕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区领导带队赴高校拜访顶尖专家,柔性引进成渝地区高校院士、杰青等专家人才领衔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3个。高水平举办第二届国际绿色航空科技(重庆)论坛、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人才交流会等人才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东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琪等10余名“两院”院士来津分享前沿观点、交流洽谈合作。

此外,我区还发布了区委书记致海内外青年人才邀约信、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开辟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创新实施事业单位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制度。今年上半年组团赴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6所市外“双一流”高校招才引智,先后吸引5700余名高校学子咨询洽谈,达成引进意向324人。

创强载体 搭建育才“蓄水池”

人才引进来,还得用得好。如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创强载体,搭建育才“蓄水池”是关键。

走进重庆新西亚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西亚铝业”)的生产车间,订单生产有条不紊,工人们正有序组织工程项目订单,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到云平台生产管理系统,屏幕上立刻就出现了订单要求等各类数据信息。

新西亚铝业是一家集“铝装饰、铝家居、铝建材、铝科技、铝劳务、铝板材”为一体的高科技民营股份制企业。“在没有数字化工具应用前,公司整体流程运营对人工经验的依赖性很强。”新西亚铝业副总经理傅明华介绍。2022年12月,新西亚铝业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授王洁正式签约。“科技副总”王洁的到来,为新西亚铝业注入一股“新”力量,开启了企业自主创新、智能化数字化之路。

这不是个例。近年来,我区在全市先行试点“科技副总”进企业专项,通过“政府搭台、企业用才”“柔性借智、协同攻关”,已分四批次选聘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65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助力企业创建创新平台32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4项,解决关键难题92个。典型做法获评“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最佳案例”“2023年重庆市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同时,我区创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制度,以12名产业首席专家为代表的106人首席专家工作团队,推动高校院所智力资源加速集聚,协同攻关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精准解决农业重点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发展难题,在16个镇街建起22个科研试验平台,先后开展8类45项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试验示范,先后培育本土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农技推广骨干等2800余人。

此外,我区坚持“破四维”与“立新标”并举,探索形成优胜劣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高层次人才评价制度,先后评出区级高层次人才728名。

创优生态 涵养留才“生态圈”

人才聚集、宜业热土,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作保障。我区迭代优化服务体系,用心用情涵养留才“生态圈”。

“这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处处春潮涌动。”获江津五一劳动奖章的鲍哲松对我区的创业环境感受颇深。

2011年9月,作为浙江伟星集团临海市公司总经理的鲍哲松来到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担任新成立的伟星新材总经理,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

从初到时面临“无人、无房、无设备”的窘境,到如今企业周围四通八达,厂区各类绿化、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十多年来,江津区相关部门、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珞璜镇对伟星新材的扶持和服务热情从未消退。

就是在这样的沃土滋养下,鲍哲松带领伟星新材不断刷新发展速度,企业2023年实现产值5.85亿元,纳税额达到5300万元。

近年来,我区深入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区领导“一对一”直接联系专家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常态做好专家人才康养休闲、学术交流、走访慰问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专家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先后举办江津区贯彻国家双战略专家人才研修班等系列培训,覆盖高层次人才450余人次。

同时,我区注重特色载体打造,建成全市首个人才主题长廊,打造集国情研修、休假疗养、人才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研修基地。依托四面山国家5A级景区资源,打造专家驿站,建立吸引高端人才的“新阵地”,开展“津鹰人才荟”系列活动。举办“企业家下午茶”“津鹰讲坛”“青年人才读书荟”等特色品牌人才活动160余场次,不断增强人才向心力、归属感。

我区还做优人才服务,用好“渝才荟”数字化平台,持续拓展“江津智慧人才平台”功能。健全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优化人才高频事项服务供给,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关键小事。线上开发“江津智慧人才平台”,线下打造“科创人才服务港”,举办“津鹰人才荟”“青年人才读书荟”等特色品牌活动,让人才干事有平台、生活有品质、内心有归属。

记者手记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江津积极引来“源头活水”,综合考虑地域特点、发展实际、人文地理等因素,极力搭建符合地区实际的创新平台和人才高地。在引进人才生活补贴、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扶持政策,刚柔并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人才培养形成“战略领军人才+行业精英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的雁阵格局。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截至2023年12月,全区人才资源总量23.61万人,先后引育省部级以上高端人才(团队)160人(个)。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市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近200个,现有专精特新企业31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

“良禽择木而栖”。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将人才激励关怀相关措施体现在实际行动,将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保障到位,广大人才方能有获得感、归属感,才能扎根一线一心一意求创新、谋发展,现代化新江津建设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由记者周杭提供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