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群英的速写图

——读报告文学《圆梦之路》之后

版次:04    作者:庞国翔2023年10月11日

□ 庞国翔

今年6月份,与一位朋友聊天,他说起一部叫《圆梦之路》的书稿。当日下午,作者老刘将书稿送来,这是部校对稿,我说这叫先睹为快。

两月后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此书,装祯简朴,我翻看了一下,感觉我在阅读校对稿时发现的一些问题在这本书里已没了,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校对。作者刘恒森我是很熟悉的,是江津的一位老作家,创作非常勤奋,曾任过区作协秘书长。他曾告诉过我,他在写一部交通方面的报告文学。

说起江津交通我深有体会。我曾在偏远的乡下工作过,每次回城,得头天起身,先乘川黔线上的火车,在小南海转乘成渝线上的火车,在德感坝下车后坐三轮车到长江边,再坐轮船过长江后才能到城里。后来我调到另一镇工作,交通仍不方便,一天只有一趟客车,泥石公路弯弯拐拐,灰尘满面,半天才能到城里。

长江将江津划分成津北、津南两块,没桥长江就是“天堑”,江津有一句民谣:走遍天下路,难过江津渡……大江大河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诚然很重要,但陆地交通如高速公路等绝不可小视。长江流过津北,物产丰富的南部山区的运输则全靠公路。

从2009年起至2021年止,江津高速公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圆梦之路》所记述的正是在这3200平方公里上高速公路建设的点点滴滴。江津于重庆而言不仅是人口大区,也是面积大区,高速公路已成网状,区域内四通八达。30个镇可在20分钟内上高速,可1个小时出市境。境内长江流程达127公里,江津建起了多座长江大桥,天堑变通途。

《圆梦之路》没从2009年写起,而是从2012年江津区一位领导“改非”不任实职后,被区委安排到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任常务副指挥长时写起,此是写作的横截面,可上延下扩,以他和他的筑路战友们早前事迹和当下所作所为着墨点,勾描出筑路英雄群体像,包括领导干部、部门干部、普通职员,也包括基层镇街和村社干部以及群众。

全书共有“时代选择”“与路结缘”“临事静气”“沙场点兵”“政治站位”“人民是天”等共42个小标题,没序号,说明文字可上连下接。人物和故事可前延后续。这种网格状的记述是有些复杂的,无缜密的谋篇布局就难完成,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会受其影响。

这是筑路英雄群像的速写图,书中人物平凡而伟大,真实而可敬。无论是李德良、郑伟宪、周应棋、黄培忠、谢庆容、周升明、刘光明、唐娟、王风还是镇村干部龙凤容、谢树高以及社员刁国富、黄宗福等都各显特点。许是篇幅的原因和切题的因素,故事背景须与高速公路相关,如规划、招标、动员、征地、拆迁、建设、补偿等,但惜墨如金,所以说是群像速写图。

此是江津第一部反映交通建设的文学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对高速公路战线上群英点滴事迹的记述,而在于它通过文学形式向外传达了江津交通建设的情况、讲述了江津人的精神风貌、鼓励了江津人的土气、推介了江津经验。

首先,全书记述了江津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上的那些人和事。江津水公铁三通,于百姓特别是津南地区百姓而言,能直接享受交通便捷还有较大差距。俗语说:要致富,先修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快捷通道等于区域经济圈内的百姓更为重要。从江津修建高速公路开始,一大批李德良这样的区领导和基层干部,奋战在高速公路建设战线上。他们虽是一人一面孔,但经一人一个或多个故事的串缀,反映出热闹而又有章的、艰苦而快乐的、忙碌而有序的高速公路建设场面。一幅现代高速公路建设的全景图将展现在你眼前。

其次,全书宣传了江津的人文精神。江津大江大水、大山大林,加上地处渝西、川南、黔北三处交界之处,蕴涵出江津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有的说是勇于创新,有的说是包容开放,有的说是敢争第一,有的说是勤劳勇敢,还有的说是纯朴厚道,更有甚者概括江津人特点就用三字“干得起”,我觉得上述这些都很正确,但又不尽全面。其实江津的人文精神是上述诸句子的一个复合体。《圆梦之路》中的“人民是天”“主动作用”“本色表现”“别开生面”“江津创造”等节点,核心就是江津的人文精神:勇于创新、勤劳勇敢、包容开放、豪爽纯朴。

再者,全书提振了江津人民的士气。近二十多年来,江津的工业强区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但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晚了一步。而如今,江津有江綦高速、江习高速等等。从江津高速公路建设可窥视出我们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

第四,全书介绍了江津的经验。该书没有直接梳理江津高速公路建设的经验。但读完全书,江津在高速公路建设上的经验昭然若现。比如招投标完成后在协助办理各种繁琐的手续上进行“服务外包”,这算是江津“全方位的自创”,再比如实行“总协调人制”,避免各部门、单位的断档和脱节。

第五,作者创作下沉很深。作为江津人,我享受高速公路的便捷之利,但作为一名作家,没写出这样作品,多缘其惰性和怕吃苦受累,少有勤勉和刻苦。而刘恒森先生却怀着责任感,不言苦字,深入基层,深入工地,采访调研。反复修改,六年磨一剑,终于写出大作。早前毛主席在“延讲”时说过“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今日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顺说另外一个想法:若我设计此书,装祯会作一定调整。该书“四封”和勒口,全留白,文内没插图,感觉由简朴简约滑向了简单。若此是一部现代诗集或纯散文集,这样的“留白”可理解为不奢侈,不华丽,但这是一部报告文学,是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基于真人、真事、真时、真实场景为题材的报告文学,若有配图和插图,更具美感,读者也会更有亲切感,此是个小遗憾。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抛砖引玉,狗尾续貂。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好书。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