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5 作者:邓浩、苏俊杰2025年01月13日
中山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大力开展水稻机收社会化服务
机收高粱效率高
江津区智能农机综合管理平台
多机协同无人作业
白沙河口水稻机收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自古就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国之大者”。
江津是农业大区,也是重庆重要的粮食产区。近年来,我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提升科学种粮水平,走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5.57万亩、产量64.53万吨,全区油菜单产增速全市第2,推进撂荒耕地核查整治进度达100%……这一串串的数据就是最好的印证。
建良田
夯实“根基”保安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确保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扎实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是重中之重。
在农事季节,珞璜镇小岚垭村,村民冉容正忙前忙后地掰包谷棒、剥玉米皮、打包装袋……原来,由她和同村几位村民代种在30余亩撂荒地里的糯包谷正迎来第一次大丰收,产值达3.6万元。
小岚垭村位于珞璜镇东南部,村里年轻人多以务工为生,不少土地荒废了。珞璜镇以小岚垭村为试点,通过“项目补助+村社自筹”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撂荒地整治、灌溉设施建设和农用机械设备采购。同时,该村采用“村民以撂荒土地入股+村集体代工代种”合作模式,轮种、套种大豆、玉米、油菜等产量高、易管理的农作物。据估算,2024年全村共整治撂荒地450亩,第一批撂荒地年产值可达80万元,届时将带动201户830位村民年人均增收500元,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
近年来,我区把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突出抓好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违法占耕问题排查整治等重点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扎实抓好问题整改,杜绝弄虚作假,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整治撂荒耕地1.8万亩,坚决守住耕地保护底线。
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的重要举措,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今年,我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6.7万亩,居全市第3位,为全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科技
高效生产按下“加速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是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打好“科技牌”,提高粮食单产,提升种粮效益,是“三农”工作的重点,而开展各类高产高效项目示范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有效途径。
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该项目通过强化集成技术应用推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实施水稻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示范,推广生育期适宜、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实施高粱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示范,推广高产稳产、耐渍多抗、耐密直播的优质高效高粱品种。目前,水稻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示范片亩产较当地平均水平增产16.24%;高粱示范片较当地平均水平亩产增产15.36%,示范带动了水稻、油菜、高粱等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提升粮食产业综合效益,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不仅于此,甘薯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目标,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带动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就业300余人、增强20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能力和经济实力。
科学施肥增效项目,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粮食作物全覆盖;建设“三新”集成推进示范区3万亩,探索推广“三新”集成配套模式,粮油单产水平稳中有升。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推进项目,实现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均达100%,化学农药用量较农户常规防治减少近20%,病虫综合危害损失率仅为4.90%,促进了我区粮油产业的绿色发展。
正是由于我区始终坚持科技兴农、绿色发展的道路,持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才为粮食安全高效生产按下了“加速键”。
增效益
“三化”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丘陵山区地形地貌独特而复杂,田地分散,耕作条件差,难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江津丘陵山区占比高达78.2%,要想耕出好农田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
为破解这一难题,在石蟆镇转龙村试点,积极探索以“机地协同”“多户联合”为核心的“改路适机”山地户作机械化模式,实现了以较少的投入,快速且有效地解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生产所面临的难题。农户可以选择自主耕种、委托社会化服务组织代种、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等多样化形式进行土地利用。这不仅有效激活了村民耕种积极性,还有效地盘活了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此外,农机补贴、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重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补助等8项政策保障措施,全方面为农户收益“托底”,为土地种植“护航”。
这是我区大力实施农机“三化”行动中创新土地宜机化的一个典型示范。一直以来,我区以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为抓手,持续实施农业生产“农机宜地化、土地宜机化、服务社会化”农机“三化”行动,在全国率先探索示范“改路适机”山地户作机械化模式,积极探索开展丘陵山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新场景的推广应用,变革重塑生产方式,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速农机宜地化,培育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新动能。2024年,办理农机购置补贴4071台套,使用补贴资金723.537万元,惠及农户3800户;全区农业机械总量近20万台套、总动力近5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65%以上。
创新土地宜机化,筑牢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新根基。在全国率先探索示范“改路适机”山地户作机械化模式,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013万元,示范推广1.6万亩;推进丘陵山区智慧农机应用场景建设,建成全国首个丘陵山区无人化智慧农场,水稻、油菜、高粱全程机械化生产实现无人化操。
升级服务社会化,激活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新活力。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7家,全区累计达227家;培育农机技能人才200人次,全区农机持证人员达1200人以上;建成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实施社会化服务示范5.3万亩;建设江津区农机综合调度平台,开发“慧用农机”微信小程序上线运营,数改农机110台套,完成耕、种、管、收作业服务交易面积达10万亩次。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在希望的田野之上,农业“三化”行动让江津的丰收底气更足、信心更强、干劲更大,一张张沾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业成绩单上,牢牢刻下了江津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稳稳扛起粮食安全重任的印记。
本版图文由邓浩、苏俊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