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15 作者:杨安迪、吴雨霜2024年01月31日
江津大圆洞森林康养基地被认定为重庆市第二批森林康养基地 李顺林 摄
大圆洞林场宝龙坪人工林 王勇毅 摄
率先建成森林火情智能监控系统
中华秋沙鸭连续12年到綦河流域越冬
云雾坪林场森林防灭火片区队伍开展集训
一江两岸 郑云 摄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2023年,区林业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本职、服务大局,全区生态保护创新绩、生态修复展新貌、生态惠民显新效。
江津区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顺利通过市级推荐,报国家林草局评审。深化“林长+公检法司”工作机制、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疫源疫病监测两个项目被纳入首批市级林长制创新试点示范;启动建设全市首个区县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实验室;获得重庆市林业系统森林消防技能比武竞赛第二名;2023年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成效位列全市第三,获优秀等次;代表重庆接受国家林草局林长制森林防火督查考核并得到高度肯定;区林业局获“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先进单位”;区林业局机关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江津大圆洞森林康养基地被认定为重庆市第二批森林康养基地……
青山绿水间,江津林业发展成效跃然纸上,见证着江津林业人于秀美山川落笔,以实干争先破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逐绿前行
厚植绿色本底绘就生态画卷
2023年是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的一年,我区坚持生态优先,以深入推行林长制引领林业高质量发展,在“林”字上深耕厚植,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将“林长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林长制由“建立”向“见效”转变。
创新制定《林长公示牌管理制度》和《督办移交制度》。推动林业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在建立“林长+检察长”“林长+山林警长”机制的基础上,在全市首创“林长+法院院长”机制,被全市推广。2023年3月,全区林长、山林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司法局局长“五长”联动,共建中梁山江津段生态司法修复示范林100亩。
此外,将“林长+公检法司”协作扩展延伸到渝川黔跨区域协同联动,构建毗邻区域“镇村林长+警长+检察官+网格员+护林员+联防小组成员”“三长三员”护林联盟,开展联合宣传26次、联合巡林6次、联合执法14次,共同破解边界地区管护难题,实现省界跨区域疫情、火情和破坏森林资源、野生动物案件“零发生”。区政府副区长、区林长办主任廖义伟受市委组织部委派,作为我市党委、政府林长唯一代表参加全国林长制专题研究班并交流发言。
在林长制的推动下,我区精准做好“增绿”文章,把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作为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的首要任务,突出重点区域增绿。完成国土绿化营造林6.79万亩,其中,“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任务1.18万亩。持续开展古树名木复壮保护,完成第二批160株古树复壮保护施工。截至目前,全区52万余人次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植树176万余株。
以“绿”筑底
稳固生态节点筑牢生态屏障
松材线虫病是极具危险性和毁灭性的森林病害,被称为松树的“癌症”,防治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江津区坚决贯彻落实市总林长3号令,拔除双福街道、蔡家镇疫点2个,连续四年实现松材线虫病疫点数、疫情小班数、病死株树、发生面积“四下降”。严格执行疫木无害化处理闭环管理模式被全市推广。
同时,完成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开展林业有害生物专项调查4次、夜间灯诱调查6次,收集林业有害生物标本昆虫类40余件。与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发现蛾类昆虫新物种1种。
与林业病虫害同样威胁着林业资源的,无疑是森林火灾。
我区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森林防火体系,全年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内。
在夯实人防基础上,首创“敲门行动”“万护行动”,建立“十户联防”小组4414个,跨省、区“十户联防”小组3个。建立森林防灭火片区队伍8支,森林火险橙色预警发布期间,增派巡护人员500余人,加设防火检查点30余个,把责任落实到人、山头和地块。
在加强物防保障上,编制林区综合规划和全区重点山脉1:5000的森林防灭火作战图,新建生物阻隔带26.2公里、巡护道路11.3公里、防火公路17公里、森林消防水池103口。采购无人机4台、高效能水泵32台、二号扑火工具1万把等前置到23个重点镇街和林区村。
在强化技防建设上,新建视频监控116个,在全市率先建成森林防火预警系统、率先通过验收试用、率先接入市级平台、率先开展“三级”管理员全覆盖火情处置应用培训、率先实现报警信息网格化推送,重点林区视频监控覆盖率超95%。
护绿有方
全面促进森林资源提质增效
党中央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提出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战略部署。
围绕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我区不断优化林业行政审批,办理临时用地14宗,永久占用39宗,重大项目使用林地市级审批通过率达100%。审批农村公路19宗、农民建房403宗,办理采伐证508件,消耗蓄积0.57万立方米。
同时,完成森林资源专项调查,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启用国家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录入生态护林员457人,录入率达100%。启动2023年公益林直补工作,面积48.39万亩,直补资金774万元。
生态底色不断厚植,为动植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2023年,我区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发现脊椎动物167种,采集植物标本2500种、无脊椎动物标本200份。发现珍稀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原生分布,培育并野外回归,被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完成2022-2023年越冬中华秋沙鸭调查,中华秋沙鸭连续12年到綦河流域越冬,被央视多个栏目报道。
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我区高质量建设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市鱼保处、永川区、四川省泸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保护区总规编制、科研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调查等开展全方位合作。
“生态有价,损害担责”。通过扎实开展打击毁林专项行动,2022年森林督查问题全部整改清零。通过林草种苗执法专项行动、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清风行动”、打击破坏古树名木“春风行动”和常态化执法检查,提升涉林违法问题主动发现率;截至目前,全区办理行政案件90件,累计罚款351.56万元。
点绿成金
深耕林下产业青山变身“金山”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发展林业产业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去年以来,我区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力度,利用丰富林地资源和优质生态资源,实现林下经济遍地开花。
在花椒、笋竹、橄榄、蚕桑、种苗花卉、森林旅游六大林业特色产业基础上,我区积极探索发展新产业,引进企业利用采伐的马尾松树桩种植中药材茯苓3000余亩,引导企业在桑园林下种植菊花和艾草200亩;桑菊茶、桑椹干、桑椹酒等产业悄然兴起。承办全国林业产业联盟组织的国家储备林2023年高质量建设专题培训会,完成储备林收储1万亩,实施现有林改培0.3万亩。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92.1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2.3%。
与此同时,林业科技攻关不断突破。开展花椒药用种质发掘与专用品种选育研究,选育花椒良种青丰花椒并报国家审批,江津花椒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与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江津大圆洞桢楠(楠木)良种培育,并组织申报市级良种和市级采种基地。
为更好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我区通过聘请脱贫户为护林员、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等,帮助农户增收;安排10万元森林植被恢复费支持中山镇常乐村公路绿化项目,实施景区公路绿化3公里;做好对口帮扶,安排10万元协助开州区林下种植中药材2000亩。
青山在,金山来。在江津大地,“山青、林美、民富”的画卷正徐徐铺开。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由杨安迪、吴雨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