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31 作者:黄昌怀、贺苗、杨健、白旭忆2024年01月31日
蓬勃发展的先锋镇
花椒产业蓬勃发展
讲理坝促和谐
村集体经济分红
秀美保坪村激活乡村游
2023年,先锋镇纳入全区“1+2+N”乡村振兴示范发展规划,成为全域推进城乡融合先行示范镇。
先锋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紧紧依靠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建设全区城乡融合试点镇任务,在探索中寻求突破、在创新中积蓄优势、在实干中争取主动,较好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亿元,同比增长7.5%。工业增加值达3.22亿元,同比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15.24亿元,同比增长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5244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7808元。
敢为人先开新路,城乡融合成示范。2023年,先锋镇在产业振兴、乡村治理、壮大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探路破题,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重庆市首批“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镇、重庆市生态文明示范镇、重庆市卫生镇,被央媒报道35次。
一首以“强产业、善治理、谋改革、优环境”为主题的城乡融合发展协奏曲,正在先锋铿锵奏响;一幅产业兴、乡村美、促融合、共富裕的和美乡村实景图,正在先锋徐徐展开。
以花椒为“媒”
助力产业锦上添花
“小花椒”做出“大产业”。“早熟、色青、香浓、麻味纯、开口率高”的“江津花椒”漂洋过海,声名远播。
一棵花椒树,万千致富梦。但是,任何农产品的品牌之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先锋花椒亦如此。
自20世纪70年代末,先锋镇马昭军试种花椒成功至今,花椒在江津已走过40余年历程。40余年间,一代代先锋椒农和先锋镇的党员干部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坚持,铸就了江津花椒的品牌传奇:制定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最先进的花椒加工生产体系、最健全的花椒质量管理体系,新品种培育全国领先。同时,江津花椒还“长”到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多个省市的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
谁曾想到,先锋花椒在过去也处于粗放管理状态,导致花椒市场散乱、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层出不穷。
如何以花椒为“媒”,助力产业锦上添花?
近年来,先锋镇立足“九叶青花椒种植发源地、全国最大的青花椒种植镇、花椒产业形态丰富”三大优势,通过延长产业加工链、补齐产业服务链、建立产业保障链的方式,将花椒种植、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和花椒市场串联起来,构建精深加工网络,大力发展花椒配套服务行业,做强花椒特色产业集群,推动花椒价值链增值。完善人才服务网络体系,探索设立人才创业基金,大力推行“花椒产业联盟+基地+合作社+院落+人才”的模式,搭建“用才”平台,吸引返乡人才、技术人才投资兴业,已培育“绿领”人才142名,引进人才37名,吸纳成员1.2万余人。积极探索花椒市场旅游营销新模式,大力发展“短视频+乡村旅游+直播带货”新业态,拉高了花椒市场上限。
目前,先锋镇已培育优质种植户145户、优质个体户31户,丰源花椒、骄王花椒等品牌企业11家。2023年,先锋镇花椒产量10万余吨,花椒产地初加工率、商品转化率99%以上,花椒冷冻储存服务面积扩大到3万亩,花椒色选服务面积扩大到1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11亿元,人均花椒纯收入1.8万余元。
以院落为“基”
促进乡村善治有效
农家大院是治理的基础,志愿服务是最好的治理。
2023年,先锋镇坚持立足“小院落”、融入“微服务”、守护“大民生”,根据人口聚居密度、院落自然分布情况、通行方便程度等,划分568个农家“大院”,将德高望重、有一定组织能力、团结邻里、卫生习惯较好的新乡贤能人推举担任院长,统筹村社干部合理配置到农家大院中,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院落连心、组团服务”活动。
一年来,该镇围绕“资源在大院集成、任务在大院落实、诉求在大院解决、感情在大院升华”,从抓治理、振乡风、促和谐、稳治安、暖民心、净环境等六方面推动乡村善治,汇聚了基层社会治理新能量。
“你家鸭子吃了我家秧苗,你看怎么办?”“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吼起这样凶做啥?”永丰村讲理坝上,两家因鸭子吃了秧苗的事争得不可开交。上坝大院“院长”吴开全认真倾听、耐心调解,他抓住问题的关键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矛盾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
这仅仅是发生在先锋镇以农家大院“院长”为主的驻院工作组现场调解的一幕。
2019年以来,先锋镇立足网格化精细治理,搭建起“镇-村(社区)-网格(社组)-大院微网格”的四级治理体系,科学划设网格107个,建设网格党小组67个,划细大院微网格568个,选配微网格长568名,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以和谐“小院落”推动乡村“大治理”。
2023年,该镇进一步健全院落长的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开展“最美院落”评选活动,探索推进“院落”考评分兑换制度,开展“共管共治换积分、积分为我换服务”活动,营造出大院“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以自治为基础“自消矛盾”、以法治为保障“定纷止争”、以德治为支撑“春风化雨”,先锋镇依托院落“微治理”不断提高院落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有效实现由“反应式管理”向“参与式治理”的转变。2023年,通过召开院坝会讨论落实村容村貌改造事宜65件,规划夜间巡逻路线40余条,院落、乡村的环境更美、秩序更优,群众生活品质有效提高。
以特色为“要”
壮大经济强村富民
“自己种的糯包谷,软糯香甜,颗颗饱满……”点进夹滩土货馆“平姐姐”的直播间,夹滩柑橘、土蜂蜜、红薯粉、葛根粉等农特产品琳琅满目。
2023年,夹滩社区充分挖掘当地农特产品特色,由村集体资金入股投资成立土特产销售点,动员14个社、10户村民入股9.8万元,主要代销23种辖区内的优质土特产和白酒,通过整合农特产品包装、加工和经营企业,进一步延伸了农副产品产业链条。
夹滩社区党委书记肖平告诉记者,过去农户卖东西,主要是在道路两边摆摊,安全隐患极大,如果滞销卖不出去,亏损严重。自从土货馆成立,通过到文旅活动现场摆摊布展,提升了影响力,拓宽了销路。夹滩社区集体经济一年收入突破18万元,正在准备办一场分红大会,让村民领点红利。
不光是村里面分红,镇里面也要分红。在先锋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分红仪式现场,10个村(社区)书记拿着分红,高兴得合不拢嘴。“这次政府分红,我们村有7000多块钱。前段时间,村里销售豆豉和手磨红豆花,毛收入有10多万元。通过集体流转土地发展稻药轮作、稻油轮作和水稻全程化服务,预计收入有30多万元。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分红增加收入,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金紫村党委书记龚春雷说起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兴奋得很。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先锋镇以强村富民改革为导向,创新推动闲置农房资源变“富民项目”,打造精品民宿;探索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实施“统一整合、统一流转、统一招租”模式,引导农民将土地集中流转,培育研学基地、促进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走在了一条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康庄大道上。
2023年,先锋镇协议引资农业项目23.45亿元。同时,盘活农村要素资源,探索建立闲置农房等农村资源市场运用平台,量化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格权价值,绣庄、保坪等村完成以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项目分红。开展“绿领”人才引育,“抱团式+点球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0个村(社区)成立村集体联合公司,实现分红超22万元。鼓励发展土货馆、粮油加工等村级多元集体经济项目,村级集体经济平均收益超24万元,经营收益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70%。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做实花椒贷,首批放贷102万元。开展重庆市信易贷试点,发放贷款525万元。
以环境为“本”
共筑和美“先锋样板”
环境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底色,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先锋镇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根本,以院落制为主体的群众自治为引导,以农村人居环境“赛马比拼”为抓手,唱响了人居环境整治“三部曲”。
走进先锋镇保坪村,每家每户院内干净整洁,花草、树木、菜园相得益彰,村舍错落有致,彩花绿草映衬着笑靥如花的村民,俨然一幅美丽的画卷。
“现在大家都在比哪个村子更干净,哪个屋头更整洁呢。环境也越来越好,有什么需要我们都可以提出来,大家都在为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提建议咧!”院坝会上,椒乡社区居民刘光会说。
2023年,先锋镇通过制定《先锋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赛马比拼”方案》,每月定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赛马比拼”现场会。现场会采取实地查看、书记汇报、现场测评的形式,让观摩成员了解各村(社区)在人居环境方面的特色亮点做法。同时,对环境整治成效最好的村(社区)授予流动红旗,颁发2000元奖金。
2023年,先锋镇坚持以户厕改造、垃圾收运、环境治理、长效管护为抓手,开展以村(社区)、网格、大院、楼栋为单位的整治大竞赛、大比拼活动,掀起全镇人居环境整治热潮,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环境为“本”,共筑和美乡村,打造“先锋样板”。该镇连续5年开展“先锋榜”评选,评选出“最美清洁户”“最美庭院”80户。全镇已完成卫生改厕587户,建设67个农村垃圾收集点,实现农村垃圾收运处置率、覆盖率均达100%,全镇群众人居环境满意率超96%。
本版图文由黄昌怀、贺苗、杨健、白旭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