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39 作者:陈俊希、陈秋霞2024年01月31日
太公山七彩花田美如画
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以“花木+”为链条带动花木经济
李花开放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致富增收
绿意盎然的村庄,水泥街道通村达户,创意墙绘多彩斑斓,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健身广场设备齐全,污水沟变身幸福河,闲置田地变为休闲广场……时下,走进杜市镇,抬头是“画”,入目是“景”。
灼灼韶华,笃行致远。2023年,杜市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及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和区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镇“131”发展思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杜市。
亮点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绘就乡村幸福“底色”
基础设施建设是助力城镇发展的第一棒,也是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杜市镇聚焦民生需求,大力推进饮水工程、道路、天然气和路灯进村入户等一批民生建设项目,持续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不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提质”。
饮水安全是民生福祉的保障线,是关系全镇群众生命安全的红线。杜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班多措并举,切实打通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争取上级资金800万元建成安全饮水体系,完成杜市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保障全镇10个村、2个社区饮水安全,完成龙凤村饮水抗旱应急工程、杜市镇屏麓村杨家堡社饮水工程维修养护、水厂滤池的翻新整改,全镇基本实现自来水全覆盖,整治10口山坪塘,彻底解决了用水难、水质差和无后备水源难题。
构筑乡村公路“交通网”,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杜市镇以改善群众出行为首要目标,努力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全镇建成农村通村通组公路网络体系,完成渝赤叙高速杜市段征地补偿与8公里连接线勘测设计、黄万路加宽改造工程,新建设泥结石路17公里、入户便道34.356公里,实现了通村达户。
稳步推进天然气和亮化工程进村入户。在龙凤、永隆、屏麓村埋设管线35公里,新安装天然气335户;在黑滩村、胡家村等6个村安装太阳能路灯410盏,不仅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又提升了乡村整体形象,赢得群众一致好评。
亮点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擦亮乡村振兴“成色”
为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杜市镇积极开展探索实践,持续开展“四提三改”行动,全镇推进三格式卫生厕所改造400余户,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行落实积分制,评选“最美家庭”“卫生示范户”等先进典型24户,持续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全镇呈现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生动图景。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乡村振兴“耕”基。目前,杜市镇耕地保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镇现有耕地面积42643亩,超出目标任务309亩。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整改任务646亩,耕地进出平衡768亩,耕地占补平衡97.8亩,撂荒地开发利用任务28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5万亩,宜机化田块改造1700亩,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杜市镇坚定不移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实施签约家庭医生、渝快保参保、防贫保-升学险赔付、雨露计划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一揽子帮扶措施,守住了防止返贫底线。
亮点3:集聚优势发展能量 彰显地方产业“特色”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杜市镇以花木种植为产业重点,多方发展富硒小水果种植,逐渐形成了以“花木+”为链条带动的“花木经济”。截至目前,建成花卉苗木基地2万亩,富硒小水果桃子、李子、枇杷等7000余亩可供游客采摘,国金甜橙等9个农产品获得“绿色农产品”和“富硒产品”认证。
以“人才”为谱,奏好“队伍建设”进行曲。乡村振兴必须把队伍建设放在核心位置,杜市镇充分挖掘本土贤能人才,制定乡村人才专项培育计划,不定期举办各类乡土人才培训班,已培育盆景“土专家”40名,培养技术型和管理型乡村人才100余人,储备40岁以下本土人才1301名,储备引导花木企业、种植户从基础的苗木种植、销售向园艺、园林方向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乡土人才专业技能水平,确保真正耕耘好“墩苗孕穗”的肥沃土壤。
以“特色”为弦,奏好“产业发展”主题曲。杜市镇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进一步擦亮“胜境太公·七彩杜市”名片,持续推进太公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带动乡村旅游及农副产品收入1500余万元,农民户均增收1.2万元。同时,深入挖掘花卉文化内涵,成功举办重庆·江津太公山第十三届花木旅游文化节暨第六届花朝节,春暖花开的太公山美景连续7年登上中央电视台,通过文化创意引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致富”为音,奏好“集体经济”协奏曲。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杜市镇大胆探索“村村联合”“村企联合”等多种培育模式,持续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通过全镇10个村共同出资,成立重庆杜市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有限公司,承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机械设备租赁、劳务服务、农副产品销售等项目,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此外,整合全镇高标准农田1.95万亩、盘活农村闲置土地300余亩,通过以资产资源出租或入股获取村集体经济收益,带动群众实现村内就业,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32.05万元。
亮点4:强化繁荣社会事业 坚守服务为民“本色”
杜市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快推进文体、民生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民生保障工作成效显著。杜市镇聚焦群众期盼,坚持项目化推进,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引入专业养老服务公司管理,对高歇敬老院升级改造,让五保老人舒心养老;强化医保筹资参保,打造医疗保障服务示范点;强化帮扶救助,新增就业513人,重点群体帮扶26人,帮扶就业率100%;落实退役军人优待,办理发放优待证257张;深化住房保障,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实施危房改造7户,发放租赁补贴28户37125元,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文化体育建设不断加强。杜市镇坚持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2023年以来,组织策划重庆市首届和美乡村才艺大赛杜市镇“赶场大比拼”晋级赛,摸排竹编等非遗项目13项,新增体育场地21处,极大满足了群众体育锻炼需要。打造集教育研学、花卉观赏、城乡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模式多元化于一体的龙凤村研学基地,将于年内正式投入使用。
亮点5:全力推进平安建设 增添社会治理“亮色”
杜市镇紧紧围绕平安建设这条主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全面书写平安建设答卷。
基层智治是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基石。自“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杜市镇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安排,以党建为统领,全面推进“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规范建设、实质运转、提能增效。推行“三会”解“三事”,搭建“一点一堂一中心”(以聚居院落为单元设置群众说事点,以支部为单元建立协商议事堂,依托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村级综治中心),建立“党员带头理事、民主协商议事、三事分流办事、发起代表评事、上级定期督事”的“五事联动”闭环,把矛盾纠纷排查的触角延伸到51个网格、135个微网格,真正实现“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筑牢平安建设防线。杜市镇积极排查、防范、化解各类矛盾和隐患,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火灾防控除险清患专项整治行动、燃气安全专项检查,广泛进圈入群,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安装公共区域视频监控341个,动员群众在家门口安装视频监控1524个,实现“雪亮乡村”在公共场所、重要节点全覆盖。
本版图文由陈俊希、陈秋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