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09 作者:黄昌怀、赵丹2024年01月31日
大美江津 通讯员 周智勇 摄
市郊铁路江跳线过江段效果图
德感街道下街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
四面山双凤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
绘就幸福宜居城 走好乡村振兴路
2023年,江津区住房城乡建委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号工程”和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总要求为目标,大力推动“五地一城”建设,加速推动城市建设扩容提质,打造宜居宜业的大美乡村,宜居城市建设、和美乡村建设、转型升级步伐等工作出效、出彩、出新,城乡颜值更靓,行业发展更稳,群众生活更好。
老城焕新新城崛起,乡村和美宜居宜业。一年来,区住房城乡建委牵头的工作成绩斐然:对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考核结果获全市“第一”,全面从严治党考核结果获“好”等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果获“优秀”等次,优化营商环境考核获“优秀”等次;荣获国家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中山镇常乐村、四面山镇双凤村被确定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区“保交楼”项目按计划交付房屋套数和争取银行新增配套融资金额全市双第一,《江津区“三保”工作显现成效》获2023年江津区最佳实践案例之一。
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协同推进
——宜居城市建设“出效”
一座座人行天桥连通道路联通民心,一个个城市公园串珠成链点缀周边。有序顺畅行驶的车辆、徜徉陶醉于公园广场的人群,构成一幅幅色彩灵动的流动画面,彰显着这座城市带给人们的舒适与惬意,让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江津具体而实在,真实而生动。
这也是区住房城乡建委加快建设“有品质、有颜值、有情怀、有温度”的宜居城市的具体见证。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2023年,区住房城乡建委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协同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启动了、推进了、完工了一大批提升城市“颜值”和群众“满意度”的城市建设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一年,市郊铁路江跳线与轨道交通5号线正式贯通载客运营。市郊铁路江跳线过江段的建设牵动着全区150多万市民的心,征地拆迁顺利完成,圣泉隧道提前开工,10亿元投资计划如期完成……
这一年,江津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期)PPP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占总投资的91.3%,石门镇永安场、塘河古镇、梅江河、担水溪等5个水环境工程顺利完工,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和改善的同时,还为周边群众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
这一年,区住房城乡建委坚持“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推动宜居城市建设项目,58个项目完成投资21.7亿元,江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工程、滨水会展中心、江泸北线高速互通及连接线项目、重庆市江津区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含康养中心)等40个项目开工建设,篆山坪儿童公园设施、圣泉寺公共停车场、高家坳区域综合整治、南区大道(二期)等16个项目如期完工。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
这一年,际华三五三九文创园、元帅大道中段提档升级、江津站TOD、双福享堂片区、四牌坊-奎星阁-杨嗣桥城市更新项目等5个项目被确定为市级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1亿元。全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1个近94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16户、近1万平方米,建设城镇污水管网约30公里,田家炳中学区域人行天桥、滨江二路建成投用,塔坪路环形天桥、鼎山小学人行天桥正在加快建设中......
这一年,区住房城乡建委还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269套,公租房分配使用率达95.7%,完成保障性住房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1万余户,满足了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多元化住房租赁需求。围绕“保民生、保交楼、保稳定”目标,新增交付房屋1.9万余套,全区21个“保交楼”项目实现16个项目交付销号,新增银行配套融资授信近16亿元,全区按计划交付房屋套数和争取银行新增配套融资金额全市双第一,《江津区“三保”工作显现成效》获江津区最佳实践案例,更多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双双突破
——和美乡村建设“出彩”
左手繁华都市,右手美丽乡村。行走在帅乡江津大地,一座座富有特色的美丽庭院让人眼前一亮。它们不仅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区围绕乡村振兴,推动全域发展的一个个缩影。
2023年,区住房城乡建委大力实施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打造等,以农房为原点、村落为单元、小城镇为纽带,持续提升村镇建设品质,助力乡村振兴。
在传统村落建设方面,区住房城乡建委坚持在传统村落中“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的理念,以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历史环境要素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人居环境改善和文农旅融合发展等为主攻方向,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2023年,江津区荣获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区),中山镇常乐村、四面山镇双凤村被确定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区现有7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市级传统村落。
在和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区住房城乡建委将场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高效衔接,争取村镇建设上级资金超1亿元,积极推进中山古镇美丽宜居示范镇建设,白沙镇卞小吾故居成功入选第一批巴渝乡村传统民居,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安装路灯250盏,建设美丽庭院440户,场镇面貌提质增颜,启动德感“临湖山色”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区住房城乡建委还深入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全区改造农村危旧房屋376户,1万余户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全面消除,增强了广大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
“建设”走深走实,“帮扶”结出硕果。
2023年,区住房城乡建委作为乡村振兴帮扶集团牵头单位,持续对口帮扶嘉平镇紫荆村、大垭村,推动驻村帮扶干部轮换,选派6名经验丰富、踏实肯干的党员干部,筹集了帮扶资金113万元、消费扶贫116万元。在驻村队伍的帮扶下,紫荆村创新思路,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紫荆一号”藤椒种植面积达1.2万亩,高山云雾茶叶达1000亩,并与“重庆市吉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3年期入股分红合同。采取“上门收取、货运包干,现金支付”的服务方式,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共计10万余元。大垭村持续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发展李子、蓝莓、杨梅、中药材、林下蛋鸡等特色产业,推动“萤光点亮乡村行动”项目落地落实,发放黄精苗4万株。推动农村道路建设,新修柳湾大田公路4.6公里,入户便道1.38公里,场镇污水处理站技改项目正式投入运行。
如今的江津,正在用品质与温度,留住鼎山几水间延绵千年的浓浓乡愁,让乡村变成人人向往的诗意田园。
行政审批和营商环境提速提质
——转型升级步伐“出新”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如何让服务对象“少跑路”,确保“应进必进”,切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接件、出件服务,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2023年,区住房城乡建委将各科(室、中心)完成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入驻政务服务大厅业务培训和交接工作,64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入政务服务大厅。按照“放管服”改革总体要求,主动上门、便捷服务,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用更好的政策环境、更多的项目资源、更优的服务效能来支持房地产和建筑业发展,实现“三服务”提速提质。
同时,区住房城乡建委在推动房地产和建筑业上“双轮驱动”,主动适应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建筑业企业提档升级。助推15家企业进入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白名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超153亿元,同比增长7.53%;搭建“央企带民企、大手拉小手”合作平台,成功助推中建六局、中建桥梁、中建二局重庆公司等3家央企与27家区内民营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5家建筑企业提升资质,新增入统企业11家,实现企业入库113家,3家全市自有工人试点企业培育自有工人200余人。全年建筑业总产值超561亿元,同比增长5.05%。
区住房城乡建委还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助推营商环境再升级,优化营商环境考核持续升级进位,较2022年分别上升34、25个位次,均获“优秀”等次。大力推行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全程“帮代办”服务,实行施工许可分阶段办理,将一般社会投资、政府投资等8类工程建设手续办理流程整合成一张“全流程图”,列制2类共7个可“容缺受理”事项。
系列改革创新,释放发展动能。2023年,全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蕴更加深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工程获奖项目创历史新高,江津几江长江大桥荣获第十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是此次重庆唯一获奖的工程;2个项目荣获重庆市巴渝杯优质工程奖,7个项目荣获三峡杯优质结构工程奖。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区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分别占新建建筑比例25.9%、74.86%。
展望2024
(一)狠抓宜居城市、城市更新、融城通道“三大项目”促发展,顺应宜居城市建设“新方向”。
(二)狠抓房地产、建筑业、营商环境“三条路径”稳增长,适应房地产建筑市场“新形势”。
(三)狠抓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美丽宜居示范镇、人居环境整治“四项示范”强引领,抢抓城乡建设“新机遇”。
(四)狠抓民生实事、住房保障、物业管理“三大提升”解难点,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
(五)狠抓保交楼、质量安全、信访稳定“三个源头”防风险,解决住建领域“新问题”。
(六)狠抓党的建设、主题教育、巡察整改“三大工程”夯基础,激发彰显住建系统干事创业、风清气正“新形象”。
本版图文由黄昌怀、赵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