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10 作者:江波 王永玲2023年02月01日
2022年,数字增减升降间,透视人社惠民之举——
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1亿元,为591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融资难题。兑现稳岗返还等纾困政策资金3.5亿元,帮助企业稳岗17.4万人。445家企业申报社保缓缴约1.3亿元。11个工程项目办理缓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850.35万元……2022年,一项项助企纾困的政策落地,一笔笔增进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写就人力社保惠民利民的崭新答卷。
3月,获评重庆智能终端产业用工保障工作贡献突出集体;10月,入选重庆市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法治人社示范创建推荐名单;选送创业项目“育成明珠花椒树,走出帅乡共富路”代表重庆参加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乡村振兴组)获三等奖……
一个个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区人力社保局实干担当的印证。
质效同抓
就业创业有“速度”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2022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6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53.8%,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目标区间,全区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快过年了,手里也有钱买点年货了,收入稳定了现在心头也不慌了……”支坪镇天堂村脱贫人员程昌荣表示。几年前老公王伟因脑梗死导致瘫痪后,程昌荣回家一边务农一边照料躺在病床上的王伟。考虑到该家庭经济负担较重,支坪镇、村干部引荐程昌荣就近到就业帮扶车间重庆市川汇食品有限公司上班,帮助解决了程昌荣的经济困难。
过去一年,我区充分发挥“一库四联盟”大数据优势,打通培训链、就业链、人才链之间的数据壁垒,提供高效精准的就业服务。
就业方面,我区落地落实“一揽子”就业优惠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1亿元,服务和带动就业1万余人次,充分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全区已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园区)22家,带动就业近9000人。
为面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严峻形势,去年以来,我区致力于通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1311”就业服务活动,困难毕业生“一生一档、一人一策”等精准就业帮扶,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4.1%,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100%就业。
技能培训方面,去年,我区加大技能人才培育力度,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9388人,“硒望花椒”“江津酿酒师”等品牌被确定为全市首批重点培育打造的培训品牌和劳务品牌,举办区级大赛和“津工精匠”评选,通过举办花椒采收、玉石雕刻等全区技能大赛行业赛,以及“陆子冈杯”全国工艺品雕刻工职业技能竞赛,打造一批“津工精匠”,全区技能人才已达20.51万人,高技能人才6.19万人,占比30.7%。
贴心便民
社保服务有“温度”
“真的太方便了,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把社保业务办完了,不用再到处跑了,现在政府部门的工作真的太好了。”近日,家住嘉平镇寒坡村的小张在嘉平社保所成功办完了其母亲的退休业务。
市民能享受到便利的社保服务,得益于区人力社保局将社保“就近办”便民服务向基层延伸。围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要求,着力打造“15+5”人社便民服务圈建设,下沉服务窗口,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让群众分流办、就近办,改善了以往群众办理相关业务只能前往社保大厅往返跑、多次跑,费时费力的情况。让群众实现就近办、足不出村就能办,这是社保中心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践行群众路线、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
2022年,区人力社保局“一窗综办”线上线下累计受理社保业务20余万件。同时,群众还可以通过“重庆人社”App、“渝快办”等多种渠道在线上办理参保、停保、资格认证等多项业务,同时通过手机端就可以查询业务结果反馈表单,实现社保服务“触手可及”。
想群众所想,急企业所急,区人力社保局牢固树立“见面一次办,不见面网上办”工作理念,多措并举将实事办到老百姓身边,不仅提升了社会保障工作的准度和力度,也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对社保服务的满意度,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便民服务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保“幸福指数”。
多措并举
人才服务有“高度”
“我作为此次专家服务团的领头人,将和团队成员一起,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落在实处,共筑保坪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去年的一天,市专家服务团团长陈忠礼副教授在先锋镇保坪村调研时表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2年以来,区人力社保局积极落实乡村振兴工作要求,通过公开(考核)招聘等形式面向基层招聘教育卫生、乡村振兴等岗位149人,积极谋划江津区首批专家服务团服务基层项目,精选“永兴镇油菜、高粱稳产增产项目”及“石门镇柑橘项目”,为基层单位引进市、区两级专家人才36人;探索推进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和乡村人才服务站建设,积极构建政府领导与基层发展相结合、人才引进与智力支持相结合、平台建设与联动保障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发展模式,着力破解农村“空心化”,做大乡村人才“蓄水池”,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我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政策引才、平台育才、事业用才、环境留才“四个轮子”同频共转,升级出台江津人才政策3.0版,构建“1+10+N”人才政策体系,2022年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25人,新推荐“重庆英才计划”人选10人,“鸿雁计划”人才9人,新建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新评选“人才伯乐”企业10家;建成运营江津区科创人才服务港,升级优化江津智慧人才平台功能,首次实现区级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网上申报,多措并举助力引才聚智增能,持续提升“津鹰计划”人才工作品牌效应。
刚柔并济
劳动保障有“力度”
“心系农民工,维权暖人心”,杨纯虎等民工代表向区人力社保局送来锦旗。“能这么快拿到工资,真是太感谢你们啦!”
去年7月,杨纯虎等工友到区人力社保局反映,当年5月份做完工,施工单位以结算有争议为由拒绝支付农民工工资12万元。接到投诉后,区人力社保局开辟“绿色通道”,按照欠薪处置“五步工作法”,立即约谈参建企业、清算账款、责令支付、兑付工资,前后不到20天,为杨纯虎等21名民工追回拖欠全部工资。
区人力社保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力度,把“3+3”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五不欠”和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三结合”,统筹协调推进,排查工程建设项目172个,协调处置农民工欠薪问题87起,涉及4484人、7803.53万元。加强欠薪隐患排查,多部门联手攻坚,成立攻坚处置专班,创新运用欠薪处置“五步工作法”,一对一指导欠薪隐患项目化解“销号”。强化追踪问效,组建5个督查组实施“专项督查”,召开11场次集中督查会,检查用人单位306家,发出清理支付通知40份,限期整改指令书23份,有力保障了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切实维护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本版图文由江波 王永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