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展新姿 和美乡村绘新图

——我区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地”综述

版次:15    作者:邓浩 苏俊杰2023年02月01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近年来,我区紧扣“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地”目标,按照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思路,牢牢把握稳住农业基本盘总要求,坚决守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去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45.93万亩、产量62.76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189.7亿元、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7元、增长6.7%;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7064元,增长17.1%、增幅同组第一……一幅村庄美、产业强、农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尽情地在津城大地上次第展开。

守住“三条底线” 筑牢农业发展底座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江津是全市农业大区,水稻是我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抓好水稻生产事关粮食安全、农民收入。

去年8月中旬,白沙镇土地村4组,连片的稻田里稻谷金黄飘香,放眼望去,收割机来回忙碌地穿梭着,收割过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农户满怀丰收喜悦将金灿灿的稻谷载回家。为确保颗粒归仓,区农业农村委精心组织,指派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引导农户开展水稻机械化收割。去年,全区共种植水稻66.72万亩,水稻总产量35.36万吨。

为坚决守住守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去年以来,我区在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基础上,把“稳粮保供给”作为国之大者,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压舱石”作用。

而这,就是我区守住“三条底线”,筑牢农业发展底座,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千方百计守住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着力固根基、增优势、补短板,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村劳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实施农业生产“三化”工作。实施农业生产“农机宜地化、土地宜机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三年行动,开展党建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初步建立以粮油为主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区现有农机化服务组织132个,较上年翻了一倍。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面积共4.4万亩,基本建成粮油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应用场景2万亩。全区现有各类农业机械量近18万台套,机械总动力约4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1%。

牢牢守住耕地保护底线,抓好“三个环节”。抓住“查清底数、补上短板、提升质量”环节,有序推进耕地保护。完成全国土壤第三次普查外业调查采样,三条控制线划定成果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建立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和耕地保护建设工作专班,制定“1+3”配套文件,超额完成耕地恢复补足任务。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管灌)6000亩,实施改造提升示范项目2.6万亩。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开展“三项行动”。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行动,排查农户33.6万户,发现并解决问题91个。创新开展“四提三改”行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促农增收行动,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7064元,增长17.1%、增幅同组第一。2022年新识别监测对象66户177人,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监测对象429户1064人,落实“一对一”精准帮扶,“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

乡村产业挖潜增收 农民荷包“鼓”起来

去年6月6日,是我区青花椒综合交易市场开市的日子。高品质的花椒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收购,首日成交量达200吨。江津是著名的“中国花椒之乡”,种植花椒的历史悠久,花椒不仅是江津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重庆农业的四大“名片”之一。近年来,我区从良种繁育、科学种植、精深加工等方面发力,推动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小小青花椒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无独有偶。在贾嗣镇五福村,该镇引进重庆花之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菊花种植项目,并带动周边村民一起种植,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菊花产业发展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收益,也为周边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带来了务工收入。同时,该镇以菊花特色产业为依托,已建成五福村菊花基地和龙山村菊花基地,形成了菊花种植规模化、产业化,通过“菊花经济”带动乡村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我区以发展富硒产业为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加快形成“三区协同、三点带动、十园支撑”农业功能布局,着力构建以发展富硒产业为引领;做稳做优粮油、畜禽、蔬菜三大保供产业;做大做强花椒、柑橘两大优势产业;做精做特茶叶、水产、中药材、小水果四大特色产业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区已编制花椒、枳壳、柑橘、魔芋、生态瘦身鱼等产业发展规划。江津花椒出口单列税号已获国务院批准。“花椒银行”货物银行代储干花椒4000余吨,货币银行累计贷款达3.1亿元。江津花椒、江津茶叶获评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富硒优质稻谷1万亩、功能稻米加工原料基地1个、富硒红糖产品1项,改进富硒米花糖生产技术,新增富硒种植业投入品生产线。积极开展西部(重庆·江津)国家富硒功能产品交易中心项目招商。

持续提升“一江津彩”品牌影响力,累计授权47家企业150个产品使用,认证绿色食品62个、有机产品58个。2022年全区富硒产值达130亿元、增长12.1%。积极推进农业招商引资,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5个,签约金额94.22亿元。举办“金色黄庄”菜花旅游文化节、鲁能美丽乡村油菜花公路节等乡村旅游活动,保坪村、太公山、白沙古镇上榜全国乡村旅游113条精品线路。

“内外兼修提质” 广袤乡村展现靓丽“底色”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是旱厕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近日,记者在支坪镇白溪社区车碗居民小组大营门美丽院落走访看到,道路一侧的月季、玫瑰等花朵争奇斗艳,与敞亮的马路、绵延的綦河交相辉映,美丽乡村呈现在眼前。

“我们要‘面子’‘里子’一起抓。通过开展积分评比,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养成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白溪社区有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领+干”“优+美”“点+面”模式,大营门院落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同时,还修建了“支小坪”讲理坝和议事亭,让群众在家门口听乡土宣讲、商社区公事、解矛盾纠纷、评先进典型。以“栀花小蜜”党员驿站为载体,打造开放式组织生活、主题党日,建立“群众需求清单”和“党员供给清单”,让“两张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

支坪镇白溪社区车碗居民小组大营门美丽院落是我区“内外兼修”,绘就和美乡村靓丽“底色”的一个缩影。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是主体,是直接受益者。”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坚持以治理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推动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

在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方面。我区突出示范特色做靓乡村,实施6个乡村振兴重点示范区域整治,建成津彩大院144个,打造市级美丽宜居乡村5个,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103户。突出现代特色建设乡村,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改造9处,新建(改造)农村电网546公里,建成农村公路及入户便道256公里。突出公共特色服务乡村,农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软件系统刷卡报账,建成镇养老服务中心7个、农村养老互助点25个,新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4个。

在积极推进乡村治理方面。我区聚焦提升党建引领力、自治能动力、法治保障力、德治感染力“四力提升”,扎实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建立完善区级党员领导干部包镇包村联系点制度,探索建立区委书记抓村级组织建设机制。建立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全域推广清单制、院落制、积分制。成功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

在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区以宣传教育为抓手,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550场次,参与人数3.85万人。以殡葬习俗改革为抓手,建立健全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倡导树立殡葬新风。以“移风易俗”专项治理为抓手,开展线上答题活动70余场次,群众参与近10万人次,组织开展展览展示、文化活动等762场次,送文化服务523场。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如今,放眼江津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产业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富裕了,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本版图文由邓浩 苏俊杰提供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6

  • 47

  •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