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版次:22 作者:杨安迪 吴雨霜2023年02月01日
2022年,是砥砺奋进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回顾这一年,全区林业工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行林长制,突出做好“增绿、护绿、用绿、活绿、管绿”文章,圆满完成各项林业任务,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3%,全区林业总产值达90亿元。坚守初心、久久为功的江津林业人,迎来沉甸甸的收获——
区林业局获评“江津区第一批无废机关”,并成功创建阮林劳模创新工作室;
区林业局机关工会委员会获评“2022年江津区先进职工之家”;
区森林病虫防治站荣获“先进国家级中心测报点”“2022年江津区巾帼文明岗”,站长罗丽荣获“2022年度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优秀测报员”;
区林业局资源管理科获评“重庆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先进集体”;
区林业局机关党支部获评“江津区直机关‘双比双创’活动‘十佳’党组织”,并在决赛中夺得第三名,荣获二等奖;
区林业局一级主任科员刘文生获评“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
区大圆洞林场场长张福明荣获“2019-2021年度全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先进个人”;
……
一项项成绩的背后,是我区立足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生动写照。且看江津林业人如何在逐绿前行的道路上真抓实干、积极作为,谱写出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三分造林,七分管林。我区创新制定《林长公示牌管理制度》《督办移交制度》,建立完善“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责任体系。截至目前,区总林长、区级林长巡林141次,镇级林长巡林2245次;村(社区)级林长巡林2.8万余次。
同时,以“林长+检察长”“林长+山林警长”机制为基础,我区在全市首创“林长+法院院长”工作机制。与区法院联合开展生态修复活动,市高、中、区三级法院及市林业局参与;全国、市、区三级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共同建成“林长林”“人大代表林”“政协委员林”“法官林”。与市鱼保处、江津法院共同建成长江流域首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收容救护中心,探索推进全区“林、河、警、检、法、司”六长共治。探索建立“渝川黔”协作机制,与四川合江县、贵州习水县林业局开展联合巡林。
扎实推进各类平台建设,定期编发《江津林长制简报》;推广应用“智慧林长”云平台;全面启动森林火情智能监控项目建设,推进重点林区视频监控覆盖95%以上。
严守林业有害生物防线
扛牢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先锋旗”,通过严实体系、严密监测、严格预警,织密监测“一张网”,测报准确率95%,未出现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情况。
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特色牌”,在国家林草局部署的重点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去年6月,国家林草局对全区林业工作、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走在前列。
啃下疫木无害化处置“硬骨头”,综合运用实地督查、抽查暗访等方式,逐个击破疫木无害化处置难题,无害化处置率达52%,在全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开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顶风船”,主动承接重庆市重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野外监测任务,联合区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监测取样培训,整合多方力量开展野外监测取样,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规范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完成天保工程管护任务87.22万亩,签订管护人员765人,兑现直补资金725万元,兑现率100%。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管护基础设施。在赵家中坝、丁家沱等10个产卵场建设人工鱼巢7.8万平方米。
持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审批“四好农村路”和防火通道项目39件、农民建房334件,办理采伐证440件,核发植物检疫证书2040份。2022年全区重大项目使用林地市级审批通过率达100%,审批面积2589亩。有序推进2022年森林督查、林草湿监测等问题图斑查处整改,实现历史遗留问题全部清零。
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屏障
为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我区建立“五位一体”网格化责任体系,层层压实森林防火责任。动员群众志愿者2000余人次开展“敲门行动”,入户宣传7万余人次。开展“万护行动”,在重点林区、林缘每户确定一名护林员,就地参与森林防火工作,累计参与群众达1.6万余人次。落实盯防措施,强化隐患排查和整改,通过加装监控云台、设置瞭望岗、村规民约等严管野外用火。
2022年,新建生物隔离带31.4公里,森林消防水池、水箱89口,防火检查站12座,视频监控116个,林下红外监测设备10个,智能语音宣传杆102根;改造防火检查站5个、巡护道路12公里,完成3个标准检查站建设。
春季防火期火情报告数量同期下降76.3%,春节、清明等重要时间节点实现“零火情”报告。全区森林火灾受害率稳控在0.3‰以内,林业系统平安稳定。
撑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伞”
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我区启动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丰都车前和疏花水柏枝两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专项调查研究、外来入侵生物普查,完成了《2022-2024年中华秋沙鸭保护规划》。2022年,中华秋沙鸭“如约而至”飞临江津綦河段越冬,数量稳定在40只左右。
2022年以来,我区发现新物种芯语红鹰天蛾,首次拍摄到藏酋猴在我市的影像资料,在长江支坪段发现黄嘴潜鸟、白额雁、黑喉潜鸟,属重庆鸟类新纪录。继发现中华秋沙鸭、林麝、小灵猫之后,我区在监测中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黑鹳、秃鹫。指导5个镇街有序开展野猪猎捕,野猪致害防控工作位于全市前列。
深耕林业生态产业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充分体现林业担当和作为,我区持续加大产业发展力度。江津区花椒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入选第三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2022年,全区育苗3万亩,林木种苗花卉收入近3.5亿元。持续加强企业服务,优化林业行政审批,全年审批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30起。积极为企业争取政策支持,截至目前,为林业企业争取贷款贴息和经济林、用材林发展资金等超5000万元。
持续加大森林旅游建设力度,筹集资金近1000万元,用于改造和维修森林公园管护用房、公路、游步道,营造景观林500亩。积极培育经营主体,新增森林人家5家,四面山森林康养基地、骆崃山森林康养基地入选重庆首批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推进对口帮扶、生态就业,接续推进龙塘村茶叶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项目,协助开州区发展中药材2000亩。
以绿化促环境再提升
为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我区扎实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区共69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累计植树208万株。对需要采取复壮保护措施的275株古树名木分两批开展施工保护,第一批113株古树复壮保护施工已经完成。
同时,大力推进营林造林,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任务1.22万亩,全区营造林9.2万亩。
以创森促城市再提质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部署,对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五大体系24项指标,落地落实创建工作重点,现所有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2022年,我区完成新改建城市绿地65.63公顷,其中城市建成区新增城市绿地48.4公顷,大溪河公园(一期)、廉文化主题公园、浒溪河道整治(金观山)段完工投用。
展望未来
山青、水绿、树密、鸟鸣……身处江津大地,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从山林到城市,举目可见是林木葳蕤,绿树绕城,整座城市拥抱着绿色带来的盎然生机。150万帅乡人民头顶蓝天、脚踩沃土,在青山碧水间自由劳作、载歌载舞,诗意栖居。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2023年,全区林业工作将继续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全力推进管林治林、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力争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15万亩,加快推进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本版图文由杨安迪 吴雨霜提供